心史齋(吳展良)
吳展良的Youtube頻道
吳展良,一九五八年出生於臺灣,祖籍貴州三穗。自幼喜好閱讀與思考,初高中階段開始廣泛接觸西方當代思想、科學與文學,企圖文理兼修,篤信科學理智及批判精神。因凡事反思批判,對於人生、文化與社會開始充滿疑惑,長期窮索而不得其解,深感痛苦。發現西方當代思想亦滿紙虛無遑惑,高中後期開始對東方傳統學術文化發生興趣。上大學後本科為臺灣大學機械系,課餘卻全然致力於中西人文及社會學科。師從錢穆先生及其門下先進弟子,在錢先生素書樓前後聽課八年,從學十年,因而略窺儒學門徑,並以其為終身職志。大學畢業後,進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當時一心用力於理學及中華傳統學術文化,體認到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世界觀及文化與現代西方思想文化根本大異。碩士論文以「朱熹之理學與史學研究」為題,於此初有闡發。碩士畢業後赴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在學期間興趣廣泛,於西方文化、史學、哲學、社會科學、藝術均有所窺。其間最有興趣之題目為中西思想文化交會中所產生的根本性問題,經困思橫慮,博士論文最後以"Western Rationalism and the Chinese Mind: Counter-Enlightenment and Philosophy of Life in China, 1915-27″為題,企圖指出中國心靈與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在現代思想史中所展現的根本衝突,及中華思想心靈自身的基本走向,於一九九三年獲得博士學位,旋即返國服務。
返台後長期在臺大歷史系任教,繼續從中西交會及比較文化的觀點,探索中華文化與人生的前途。學院內的主要研究範圍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宋代思想文化史與比較中西思想文化。其長期研究的核心議題為中國思想文化演變的自身脈絡以及中國學術思想及文化所面對的現代挑戰。學院外則海闊天空,於古今中外之學術文化、政治社會、宗教藝術均保持長期的興趣。其核心關懷則為生命與文化的道路與道理。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西方現代國家的基本性質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西方現代國家的基本性質問答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五十一講 部分2「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五十一講 部分1「魯欲使慎子為將軍。」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五十講 部分2「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五十講 部分1「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八講 部分1「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八講 部分2 答問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九講 「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七講 部分1「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七講 部分2「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洛克政治思想的要旨、意義及歷史背景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八講 部分2「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八講 部分1「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六講 部分2「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六講 部分1「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紐西蘭行記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七講「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時事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五講 「大哉聖人之道!」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六講 部分2 答問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六講 部分1「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四講 部分2 答問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五講「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四講 部分1「故至誠無息。既無虛假,自無間斷。」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三講「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四講 部分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孟子》第四十四講 部分1「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二講 部分2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中庸》第十二講 部分1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