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夥】瀕臨絕種的生物演藝—屏東熊鷹篇〈食物殮〉
Автор: PCT藝術夥伴創作計畫
Загружено: 12 февр. 2019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92 просмотра
◎綱要
本次創作主軸環繞著「人」與「環境」,並與屏東當地相關熊鷹的文化、族群和生態作為此次作品著手探討的主題,以環境劇場的互動呈現,參與者(人)在此劇場中(環境)藉由文本及肢體表達,發展出三個系列片段:「爸爸不回家!」、「存」及「再生」,創作方向皆是以熊鷹為重要的創作角色。參與者能──成為創作人(主導作品)、以作品說故事(探討議題)、構思理念(環境情感對談),其核心價值主張熊鷹議題不該只由相關人重視,希望民眾也能參與並關心熊鷹的生態保育。
透過藝術家實地探訪屏東相關文化、族群、和生態的野地調查,激發藝術家此次創作的能量,並希望當地人能藉由環境劇場來認識熊鷹議題。最後的影片紀錄,將以創作計畫有系統地發表,將所有的創作素材、過程、方法,以手稿、影像、文件呈現,期望在未來能爭取到經費,以延續環境保育之創作,並回饋環境保育之工作單位。
◎創作闡述
(一)名稱:《瀕臨絕種生物演藝—屏東熊鷹篇》
(二)類型:環境╳劇場╳肢體╳美術╳音樂
(三)元素:當地環境、肢體劇場、彩繪服裝、音樂創作
(四)理念:
瀕臨絕種的生物演藝—藝術介入生活醒知民眾生態議題
被列入瀕危生物的熊鷹保育議題,關乎野生動物保育法、原住民羽飾文化的族群認同、各專家學者的生態保育研究,司法、學術、保育、生態、族群、文化有其關係,議題複雜不足以化簡說明(詳見延伸閱讀 )。身為藝術創作者,我們能做什麼?用藝術醒知民眾議題,開啟不同管道的可能性,並平衡議題之衝突性。本次創作不作為批判者,而是開放性思維變換各種身分,以同理心作為出發點,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對於生態而言,人類各自都有責任,達成協議並應變制度,才能挽救熊鷹的生存權力。熊鷹是最大的被害者,而牠們卻無權發聲,本次創作以環境劇場的方式,將熊鷹演藝出來,進而引出議題給更多人們思考。
(五)形式:
環境劇場—減少資源浪費直接以當地環境做為舞台
黑盒子裡的展演,白盒子裡的展覽,都是被框架住的藝術,為了籌備一次完美的呈現給觀眾,不惜砸下重金來製作,然而金錢堆積出來的藝術,卻與觀眾更切分,神聖化的藝術使人難以接觸與接受,為了維護體制運作,得要花下一筆錢,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也加諸於藝術之上,難道藝術終究逃不過資本主義的桎梏嗎?
環境劇場,在任何地方都是舞台,現地即時的表演呈現,不用花錢偽造場景,更不會因落幕而浪費地球資源,做藝術不是為了取得民眾的感動,進而取得製作費的貼補,相互取暖卻相互毀滅。藝術之所以存在,是要開啟民眾的觀看角度與價值觀美感的塑造,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使人跳脫既定的模式、供人撫慰心靈獲得抒發的管道、醒知人們觸發改變的議題,皆為藝術存在的目的,既然如此,就沒有所謂的場域限制。
◎夥伴感言
◆SNOWIE:
不知是何時我也是愛上這種感覺,這種你我齊心達成同一目標的成就感;這次計畫在幾天前有了個漂亮的結尾,歸功於盡心盡力的各位,其中過程為了相互搭配、合作而有了許多成長及新的體悟,這些都是我們共有的習得,對我而言這才是這計畫最無價之處。我常常在玄想,一位行走江湖的藝術創作者究竟會像是什麼模樣,寂寞的浪人?或許還著黑衣留長髮,但在這裡我能感受到,這漫漫藝術之旅中我並不是在孤獨地旅行。
◆何秉豪:
很開心這次能過替絕種生物演藝進行配樂,這是一個很不同的挑戰,過程中要不斷模擬熊鷹的情緒、周遭環境的變化等等,在選用素材上花了不少時間,很可惜中途弄傷了手指,沒辦法全程參與,但依舊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希望未來能夠更加進步,也希望人們能夠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的議題,給動物們一個正常的生活空間。
◆詹瑀宸:
在最後錄影場時比較多心力再次觀察飾演幼鷹的思涵:到底為什麼我們第一場戲同框的畫面中,幼鷹總多一種流動感,不像一旁的僵硬呆呆;而對戲時她仍感受到她的生動入戲毫不分心做作。發現了那細節到少指尖每一個小小關節的運動、大膽挑戰高低變化及不被既定熊鷹動作綁住而表現其姿態。實話說在最後一顆鏡頭才抓到,真的有點不好意思。但仍心存感激自己的進步!
《食物殮》的製作中我從每一個藝夥身上都看到、學到了很多!受限篇幅只先舉了一個例子,最主要還是感謝夥伴們的全力以赴及彼此間的信任,感謝觀眾們的參與及回饋!這是個很難得的團隊,這個作品因為你們獨一無二且可貴,愛你們!
◆黃寶儀:
從一開始接觸熊鷹這個陌生的議題,到後來更進一步的認識,延伸至臺灣各樣瀕臨絕種的動植物,我才發現臺灣原來有這麼多動植物需要大家來守護,想到自己身處在臺灣,卻對臺灣環境的相關議題沒有過多的了解,因此更努力花心力投入《食物殮》,讓更多人可以透過不同於媒體的方式去了解熊鷹,而有更深的體悟。《食物殮》做起來不輕鬆,專家學者更是花了更長時間去保育、研究,讓我了解到目前環境雖是共有的,但努力卻是少數的,《食物殮》雖然影響力還不夠大,但期許透過此次藝術展演,有更多人去重視熊鷹,甚至是瀕臨絕種的動植物。
◆王思涵:
這陣子學習當鳥真的收穫挺多的,當唯一一個舞蹈創作的夥伴真的很怕搞砸這場演出,很謝謝夥伴們的信任和配合,最後的成品我相信我們都很滿意!來屏東的這五天心情也得到了放鬆,很謝謝雅婷的爸爸媽媽帶著我們到處跑,身為一個無行為能力只會騎腳踏車的我,實在是萬分的感激啊😊謝謝這幾天的好天氣和所有和我一起跳舞的每個場地,有樹、有草、有花、有各種蟲、還有小孩們,你們是造就這個環境劇場最重要的幫手,謝謝一切天時地利人和的能夠參與藝夥、參與這次創作,Love you all❤️❤️❤️
◆鍾雅婷:
超級感動嗚嗚.....
第一次看到大家表演的時候,覺得眼光泛淚,不知道做了多少堅持才走到現在......看到夥伴們在屏東吃吃喝喝很飽足時,看到父母親雖然不懂卻全力支持時,看到熊鷹被多方面的複雜人類社會傷害時,看到我們沒有權利來挽回不歸的事實時,覺得藝術到底能夠做什麼?我們在忙什麼?
藝夥不有名,甚至沒有過多勇氣喊出我要當什麼大人物,只是傻傻地做,看著眼前的人事時地物發生,感受著,享受著,並持續著,儘管只有一個人觀眾也滿足,至少有一個人認真地專門特地的來看表演,那就用力地表演給她!
下午到了部落的國小,是一個老鷹出沒、樹林圍繞的地方,和小朋友們說有表演,超級捧場地一起說:「看熊鷹!看熊鷹!走!一起看熊鷹!」大聲嚷嚷地宣傳好可愛啊!因為教授的一席話,我們來到原住民的孩童眼前,在他們幼小的記憶裡栽下:「不要殺熊鷹」的種子,十多個孩子,代表著五十多個家人,千千萬萬的後代,希望未來「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保留,生態多樣性也一併保育!」
熊鷹曾經是祖先尊敬的神靈,象徵一個英雄保護了部落,願這位英雄不要被漢人的資本主義給影響、給謀殺了。
我們短短的戲結束了,但是生活會持續下去,謝謝所有這段時間和我們相遇的每一個人事時地物!萬分感謝!
◎創作夥伴
美術組 鍾雅婷 徐巽珩
表導組 詹瑀宸 黃寶儀 王思涵
音樂組 何秉豪 Snowie
◎計畫宗旨
用創作連結人之間,探索自我並創造彼此,匯集並凝聚熱情。以藝夥自我意識為核心,導向由藝夥們共同發展。
◎參與藝夥計畫:請私訊粉專。
平行對談 → 合力創作 → 實驗策展 → 連結創造
參與藝夥計畫就是創造彼此的機會。
2019年第三期藝術夥伴創作計畫邀請您。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