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陰騭文》 1(上) 鍾茂森博士(定弘法師)主講
Автор: Amitabha
Загружено: 18 февр. 2021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 161 просмотр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陰騭文》是一篇勸善的文章,在道家跟《太上感應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三部書,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勸善經典。我們首先來介紹一下這篇文章的題目「文昌帝君」這幾個字。文昌帝君一般世俗稱為文昌星,他是天上的星宿。在道家認為,星宿都有神靈主宰,文昌帝君是主宰人的功名、利祿、官運,在民間是非常有名的一位神明。在過去,尤其是讀書人(儒生),都會拜文昌帝君,因為在過去考取功名可以說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一旦考上了功名,這一個家的家境就能大大的改善,自己的抱負也能夠得以施展,對於家族、子孫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關照,因此對於功名就非常重視。文昌帝君因為是主宰功名的,因此就倍受讀書人的尊崇。我們有讀過《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是明朝萬曆年間俞淨意先生他的故事。俞淨意先生他也是讀書人,他跟同鄉的這些好友都是讀書人,一起建立了文昌社,專門拜文昌帝君,依這一篇《陰騭文》來修行的。因為人要廣行陰功,積功累德,他才能夠有這個福報考取功名,獲得利祿。
文昌帝君雖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統裡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並不是傳播道術的,他主要就是勸導世間人廣行陰騭,陰騭就是陰德,做善事。所以這篇《陰騭文》通篇都是教我們止惡修善,不僅是在行為上要斷惡修善,更要在我們心地上,在暗室屋漏當中要懂得規範自己,不可以產生惡的念頭。這一位帝君我們可以能夠肯定他也是佛教裡所說的菩薩。《文昌帝君化書》這是講他歷劫歷世的這些生平故事,他自己最後也是遇佛授記,也在佛門中得度了,我們肯定他是一位菩薩。所以《陰騭文》也是菩薩的教誨,文章裡所說的跟佛法裡講的完全相應,佛法講的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陀教育的總的說明,《文昌帝君陰騭文》不正是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嗎?所以我們要把這篇文章當作佛經一樣來學習。
民國初年淨土宗十三祖佛教的泰斗印光大師,一生就極力的提倡《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這三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有一篇詳細的註解,是清朝周安士先生註的。周安士先生註了《文昌帝君陰騭文》,撰寫了另外三篇文章,第一個叫做《萬善先資》,第二是《欲海回狂》,第三是《西歸直指》,這三部書加上《陰騭文廣義節錄》,這是詳細註解,合起來稱為《安士全書》。印光大師一生極力的提倡這部書,為這部書曾經兩次做了序文,我們底下會學習到這序文裡的一些片段。可見得這部書這篇文章確實是非常的重要,認真的學習,不僅能夠使我們這一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而且能夠幫助社會苦難的眾生從迷苦當中回頭,也是能夠離苦得樂,幫助世間消災免難。
文昌在道家裡說這是星宮的名字,它屬於紫微垣,它包括有六個星。在《史記》裡面也有記載,說這個文昌宮六星,第一個叫上將,第二叫次將,第三叫貴相,第四叫司命,第五叫司中,第六叫司祿,這些星宮都是天神居住的地方。什麼人能夠去做天神?一定都是正知正見正直的這些人能夠生天做天神。所以在世間的精英聖賢,他們這一生結束以後都生天做這些天神。在佛家裡面對於天的描述非常的詳細,說我們這個天道有很多層,總共是二十八層天,在欲界有六層天,在色界有十八層天,在無色界也有四層天,總共是二十八層天。這裡的天神多半都是欲界天裡的。欲界天忉利天主佛法裡面稱為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主,一般在民間道家裡都稱為是玉皇大帝,儒家稱為是皇皇上帝,雖然叫的名號不同,都是指同一個人。這位天主掌管著整個天道(忉利天底下有四王天)這個大權,也包括人間的善惡、命運,都由他們來主宰。文昌這個神他是玉皇大帝底下的一位輔臣,就好像我們世間的皇帝底下有宰相、有各種大臣,文昌是他的輔臣之一。
每一位神明都有他主掌的權力範圍,我們人間所行的善惡,統統都受到天神的監察,我們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真理。天神很多,各有所主,如果我們造惡,就會受到神明的譴責和懲罰,如果我們行善,就會得到神明的獎賞,這些懲罰和獎賞實際上都屬於行善行惡人的因果。佛法裡講得非常透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這些報應其實也不是這些神明降下來的,是這個人行善行惡自然的感應,就如《太上感應篇》裡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神他們其實就是根據人所做的善惡加以判決,他是來執行法律的這些人,就好像世間人如果犯罪了,由法官來判決,還有執行的人員來去執行。這個人他自己有他的因果,犯了罪的他就該受到惡報,如果他沒有犯罪,這些法官不可以妄加罪名。所以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能不能夠得到好的報應,這完全取決於自己,不是光求神拜佛就可以得到的,還是像文昌帝君教導的那樣,要廣行陰騭,要積功累德,才會有好的報應。
文昌帝君的前身,根據道家經典的記載是叫做梓潼神。梓是桑梓的梓,木字邊一個辛字,潼就是三點水,一個兒童的童字,梓潼神這是文昌神的前身。根據記載,帝君他最後一世是在晉朝出生的,他姓張,名字叫做亞,張亞,他後來遷居到四川,就在梓潼這個地方居住,四川現在還有梓潼縣,後來得道,就在那邊成仙了,這個梓潼神就是這麼來的。實際上文昌帝君他是生生世世都在修行,《陰騭文》開篇就說「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一十七世也是一個概略的說,其實他生生世世,不止是十七世,都是在修行,都是在積德行善。就在周朝的時候,有記載,帝君最早在周朝,他也是誕生於張家,姓張的張家是黃帝的後裔。我們師父上人現在還保留著他徐家的家譜,徐家家譜記載也是黃帝的後裔,我們師父淨空老法師是黃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孫。可見得中國的家族史記載的這麼完備。他的家譜我看過,精裝本印了六冊,這麼厚的,總共加起來六冊。真的,從黃帝到現在這一世,總共一百三十六世,每一世的每一家兒孫姓什麼、叫什麼、出生年月,還有主要的、簡單的歷史都有記載。
帝君最早記載是說周朝,他的父親有一天在蒼昊這個地方祈求,祈求什麼?生貴子,結果就生了帝君。所以帝君他出生是在周武王乙巳歲,是周武王年代。那我們知道武王他是聖王,他的弟弟是周公,武王的兒子成王,是周公輔佐。帝君當年在出生以後,長大了就在周成王手下做一個輔臣,還協助周成王、協助周公來治理天下。這個他的故事裡面都有記載,我們以後會講到。文昌帝君在歷史上示現了很多次,而且多數都是投生在張家,姓張,跟張氏有緣。到晉武帝這個時候,晉朝武帝的那個時候,記載當中說到,帝君出生是在農曆的二月初三,所以以後把農曆二月初三就做為文昌帝君的聖誕。實際上文昌帝君在歷史上生生世世的輪迴現身,如果算起來,哪一天不是文昌帝君的生日?用農曆二月初三做為一個表法,是以晉朝的他的示現身做為他的生日。在帝君投生這些人家,他們出生大多數都是以士大夫身,就是知識分子,所以上帝知道帝君對於這些知識學問很有研究,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都是學儒、學道,所以就命他來主掌知識分子的功名利祿,所以稱為他是文運之神。
後來把他稱為文昌帝君,這是元朝時代的事情,這是元朝仁宗皇帝,在延祐三年,也就是公元一三一六年,將梓潼神,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文昌神加封,這個封號叫做「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就簡稱文昌帝君,這些都可以在《道藏》裡面查到。因為梓潼縣,這是四川省的梓潼縣,它可以說是文昌君的一個祖庭,那裡有一座七曲山,上面有建了文昌宮,文昌宮可以說是祖廟,裡面供奉著文昌帝君的神位、神像。歷代全國各地都建立了文昌宮、文昌閣,或者是文昌祠、文昌廟,都是來尊崇這一位神明的。文昌帝君我們就簡單的介紹到此地,後頭我們還要詳細的介紹他輪迴當中的故事。
下面講這個「陰騭」,文題裡面陰騭這兩個字,陰騭就是陰德的意思。什麼叫陰德?假如我們做善事別人都知道,都讚歎你,都表揚你、獎賞你,這個不叫陰德,這叫陽德,因為你的好名聲都已經傳播出去了,大家都知道你,這個也是善報,你做的善事馬上就報了,所以後頭就沒有了。真正聰明的人,不求這些美名,他求的是陰德,做善事不要人知道。做了這個善事沒有人知道是不是沒有報應?不是,報應更多,這種善就叫陰德。古人講「陰德天報之」,天來給你報,這個報應就更加的豐厚。不僅我們自己來生來世得到善報,我們這一世的子孫,乃至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能夠得到好的報應。所以這是自利,也是利家人,這樣的一個就叫陰德。
文昌帝君在這篇文章裡面勸我們要廣行陰德,這才是真實的功德。世間人,你看他們都知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則是大惡。我們行善積德,如果還有個心想要別人知道我在行善,知道我在幫助人,還有那種圖報的心,還有出名的欲望,這個善就不是真善,這個善裡面夾雜著不善,什麼是不善?貪,有貪欲的心這種善就不純了。那麼惡,如果我們行惡,我們不要怕被別人知道,因為我們造惡被人知道了,馬上就有人批評我、毀謗我、侮辱我、懲罰我,我的這個惡報現前就報掉了,以後就不用再受惡報了。如果造惡還要去隱瞞,還要文過飾非,怕別人知道,那這叫做大惡,這是罪上加罪。你看《弟子規》裡也講,「倘掩飾,增一辜」,你有錯了,不肯改,還要掩飾,這是錯上加錯,而且是大錯。所以我們的善不要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惡不怕被別人知道。我們下狠心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這就是廣行陰騭,自然感動天地鬼神。
所以這篇文章教導我們確實是修行入道的重要的基礎。我們師父上人要我們落實三個根,儒之根是《弟子規》,道之根是《太上感應篇》,佛之根是《十善業道經》。《文昌帝君陰騭文》它也是道家的經典,它是《太上感應篇》的一部非常好的輔助教材,跟《感應篇》講的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兩篇對照學習,相得益彰。它跟《感應篇》講的是一個道理,所以兩篇文是一不是二。我們需要認真的學習,紮好善的根基,那麼這一生得到的是幸福美滿,修學佛法也能夠一帆風順。因此不能把這篇文章看成是外道典籍,要把它做為佛法來認真學習。
當年印光大師曾經大力提倡流通這一部經典,做過兩篇的序文,都是為周安士先生的《安士全書》所作的,《安士全書》它的上半卷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就是講到詳細的解釋這篇文章,我們抽取印光大師序文的一些片段來學習。印祖做過兩篇序文,第一篇做的是在光緒戊申年(一九0八年)做的,當年印祖是四十八歲,十年以後又做了一篇序文,可見得是這兩次流通當中所做的,第二次是在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印祖五十八歲。我們先看他後頭的這篇序文裡的一個片段,他講到,「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註釋」。這是講到安士先生,安士先生為《文昌帝君陰騭文》做註解,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惡修善。
「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所以這一部《文昌帝君陰騭文》的廣義節錄,是安士先生從《道藏》,特別是《文昌化書》這部書裡面節取出來的。能夠使人在日用云為,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居心行事,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中,能夠幫助人回頭。大而治國安民,大的方面可以幫助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安定民心。社會為什麼不和諧?世界為什麼會亂?民心為什麼不安?就是因為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百姓沒有依歸,行為沒有標準,所以就會使人任意妄為,我們說胡作非為,為什麼?他不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或者是他不知道有報應,他就敢造惡,懂得這些報應,他就自然收斂。所以倫理道德教育使人恥於作惡,因果教育使人不敢作惡。那麼《陰騭文》這篇文章是集倫理、道德、因果於一體,可以安定社會,所以應該大力提倡。
「小而一言一念」,這是對我們修身、正心而言,小的方面乃至一句話、一個念頭,都知道有因果。凡事都有因果,哪怕動一個念頭,這就是因,果報就已經註定。那我們學佛我們知道宇宙是一體的,宇宙是全息的。什麼叫全息?我們講全息照片,全息照片的特點就是你拍照拍下一個人像,比如說把我鍾茂森拍下來,這幅照片你把它剪開兩截,然後再把兩幅照片用激光打出來,發現兩個照片都是完整的鍾茂森,再每個半截剪開兩截,變成四截,四截每一截裡面都有完整的鍾茂森。無論你怎麼樣子去分割,每一個部分裡面都含有整體,這是全息照片。我們的宇宙也是這樣,每一個小的部分都含有宇宙的全部信息,這就是《華嚴經》裡講的一微塵裡有無量法界 .... (超出限定字數 以下省略)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