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需要補課 中共黨內最天真的兩個人之一閻明復
Автор: 老楊到處說
Загружено: 7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7 055 просмотров
訂閱楊錦麟頻道,每天免費收看最新影片
歡迎各位透過超級感謝支持我們的創作
亦可通過PayPal支持我們:http://bit.ly/support-laoyang
-------------------------------------
華人社會大變將至,老楊堅持在亂局中繼續做好本份,為大家提供獨到而全面資訊,助大家一同分析時局,安身立命。為支持團隊運作,老楊特別為各位舊雨知音準備各種優秀產品,由頂級高山茶葉,到日常淺酎的紅白葡萄酒,一應俱全。
最新推出老醬香白酒,百年在地窖藏,上思上想不上頭,懇請各方好友支持。歡迎掃二維碼添加微信諮詢:zhujiu30 或 微信qingtongtong100
-------------------------------------
#中國 #中国 #老楊到處說 #楊錦麟論時政 #楊錦麟
1985年,中央要物色一位新的统战部长,时任政治局委员杨尚昆力荐阎明复,他说:“小阎在秦城没有说过一句假话!”
从1942年至1945年,有九名中国政府驻外人员在菲律宾等地被日寇杀害,合称“抗日外交九烈士”,葬于南京菊花台公园。
1987年3月,南京市举办了纪念抗日外交九烈士的活动,阎明复为此题词:“为国捐躯九英烈,碧血丹心照千古。”这个题词,悼念了抗日先烈,也廓清了一些同志的不正确的看法,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1991年5月,吕正操到美国看望张学良。张学良流露了回大陆的想法,希望回东北大学看看。他说:“我爱东北大学胜过爱东北军。” 他早年捐巨资给东北大学,感情很深。
阎明复知悉后,积极推动恢复东北大学,并找到邓小平、杨尚昆,得到了他们支持。1993年,东北工学院正式复名为东北大学。本来,东北大学复校的目的之一是接张学良回国,但复校之后,在筹备张学良参加的校董会时,突然因故中止。
事后,张学良的子女对人说:“如果阎明复在位,我们的爸爸肯定能回老家的。”这也成为阎明复生前最大的遗憾之一。
文革中,阎明复的父亲、中共隐蔽战线的杰出代表阎宝航被迫害致死。当时的掌权者批示:“死后不通知家属,没收财产,不保留骨灰。”江青、康生在这份批示上都划了圈。
文革后,阎家姐弟一直找不到父亲骨灰。在八宝山公墓阎宝航骨灰盒里存放的,是夫人高素的骨灰,以及阎家兄弟姐妹每人剪下一缕头发合烧后的灰。
后来,有位据说为主席算过命的老先生,头一次见到阎明复就说:“你父亲的灵魂还在游荡,没有安顿下来。”这让阎家后人更加不安。于是,阎明复借助他在民政部分管殡葬业的职务之便,在全国的殡仪馆遍寻父亲的骨灰。终于得知:父亲在北京东郊火葬场火化后,骨灰随即被倒在回民公墓的后山上。
于是,阎明光、阎明复姐弟买好香烛,来到回民公墓,爬上山头。奇怪的是,那天没有风,但香总是点不着;阎明复烧了自己的手绢才点燃了香烛;香烛也不是忽明忽灭、冉冉上升,而是像火把一样熊熊燃烧,忽的一下就燃光了,两股青烟向后山飘去。事后,阎明复告诉陶斯亮:“老先生曾说过:到时候会有奇异的现象发生,我认为是应验了。”
据陶斯亮回忆:1996年初秋的一个晚上,阎明复参加一个私宴。受到宴会氛围影响,又多喝了一点酒,他有一些亢奋,他说:“如果让我重走一次的话,我还是要走这条路!”
散席后回家,阎明复夫妇坐在后面,陶斯亮搭便车,坐在前面副驾座上。忽然,阎明复爆发出一声嚎啕:“我对不起我的父亲啊!” 吓得陶斯亮不敢吭声。接着,阎明复又是一声仰天长啸:“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我父亲的骨灰呀!”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经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积极推动,1998年8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合办了中国现代慈善史上第一场现场直播筹款晚会,当晚筹资3亿多元。三个月后募捐活动结束,全国共筹款6亿多元,其中1994年才成立的中华慈善总会的筹款总额远远超过了老资格的中国红十字会。
这一年,阎明复实际担当着全国慈善赈灾总指挥的角色,做了很多大事。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这些由他发起和指挥的行动一概不能公开报道。甚至头天登出他的照片,第二天就被撤掉。阎明复知道这些,但他毫不在意,一如既往,一股劲地拼命工作。
1999年元月,阎明复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记者问:“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阎明复沉思一下,回答道:”与人为善,尽最大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早年,宁恩承在南开考取了公费留学第一名,但名额被官宦子弟顶替。经阎宝航向张学良申诉,才得到张的赞助,留学英国。归国后,宁恩承当过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张学良主持校务,使东北大学走向鼎盛。
2000年,阎明复夫妇受邀到美国参加宁恩承的百岁寿宴。当时,宁老在伯克利加州大学附近有5套公寓。为表感恩,他申明将其中1套赠送阎明复,还把伯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介绍给阎,希望他退休后到美国写作回忆录。阎明复坚决拒绝,并表示:“我们是中华儿女,绝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此后,宁老将5套公寓全部捐献给了伯克利大学。
阎明复退休后,花了十年时间写作回忆录。
据他的女儿阎兰回忆:老爸为了写书而学电脑,常有操作失误,有些内容忘记保存进去,一下损失好几天的努力,但他从不气馁,重新再写。“文革”部分足足重写了八遍。
为了叙述准确,他无数次到国家档案馆查找资料,当有些资料表述不一致时,要亲自到文献室等机构确认。有的时候半夜突然醒来,想起了一件事,赶快在身边的小纸条上记下来,第二天找相关人员核实。
《阎明复回忆录》于201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社社长黄书元认为:此书是中国出版界近二十年来不可多得的、可遇不可求的原创好书。
阎明复让人敬重的三个地方
第一,是作为历史见证者的高度责任感。阎明复出身名门,经历丰富。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在退休后倾尽全力,花费十年时间,撰写了近100万字的《阎明复回忆录》,2015年由国内最权威的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填补了一些历史空白,且客观严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受到了广泛好评。该书最受关注的部分,是在如实记录中苏论战的基础上,也披露了中方对中苏论战的反思。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曾简略谈及六十年代初期发生的中苏论战: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那些争论,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中央负责人提出要重新研究中苏论战。1998年4月,由阎明复(1957年至1966年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牵头,举办了“关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问题的讨论会”,参加者大多是当年论战的参与者、见证者,一部分是中央党校、中央文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学者。会议形成了两个纪要。第二年11月,阎明复等4人又向中央领导做了专题汇报。主要结论是:中苏论战是历史悲剧,从总体上应该否定。在国家关系层面,苏联应当负主要责任;在意识形态层面,中方以“极左”来反“左”,因此错误更多,责任更大,后果严重。这些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结论体现了卓越的远见和勇气,也得到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认可。
第二,是能上能下的权力观。众所周知,阎明复曾经“三起两落”。他的高光时段,是在1987年后当过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陶斯亮记述,阎明复出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是杨尚昆推荐的;而据邓榕回忆,阎明复去中央统战部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是由邓小平“亲点”的。1991年5月,他再度复出,担任民政部副部长。他没有一点负面情绪,而是高高兴兴去上班。有朋友说:“明复真傻,给个副部长也当?!”老部下陶斯亮也不以为然:“服从组织分配就得了呗!至于那么高兴吗?”上任没几天,阎明复就完全进入了角色,为自己分管了十多个部门(单位)而高兴,还说:“原来以为让我出来是象征性的,不会重用的,现在看不是这样的,还是真让干,给压担子……”
能上能下,本是领导干部应有之义;而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现实中,真能做到的仍是凤毛麟角。饱经沧桑、曾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老人非常赞赏阎明复这种胸怀坦荡的态度,说:“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第三,是对待基层民众、弱势群体的赤子情怀。阎明复也不像个当官的。无论是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做副职,还是在中央统战部当部长,下属都称他为“明复”,他也不以为忤。他很关心下属。邓伟志(后成为著名社会学家)刚从上海调至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阎明复就为他安排住处,批条子为他购买被褥,还亲手为他铺床、擦席子,让邓很诧异:“这样的领导真少见。能批条子的,一般不擦席子;能擦席子的,一般又无权批条子。可是阎明复集二者于一身。”如果说上述言行只是体现了阎明复平等待人、真诚待人的优质人品;那么,1991年到民政部工作之后,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一次真正的升华。全新的视角,触发了他对基层民众、弱势群体的疾苦的深切同情。对此,陶斯亮有精彩的描述:“每到孤儿院、福利院或贫困地区,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流泪,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甚至摘下手表去救济人家。我就亲眼见过多次。一次阎大哥到甘肃临夏下乡,路上偶遇一位大脖子(甲状腺肿)患者,他立即让部下送那位老乡去兰州手术治疗,一切费用都由他全包。在孤儿院,他向演出节目的小孤儿们鞠躬,周围人员忙不迭地阻止:‘不可不可!哪有爷爷给孙儿鞠躬的!’看到孤儿院的胖厨师,他会莫名地愤怒,就因孩子们太瘦弱了……”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曾随阎明复下基层考察,回来就说:“不行,不行了!大哥见到穷人就止不住落泪,他掏钱我们也得掏啊!都掏得光光了。”对自己的思想变化,阎明复本人也有剖析。2006年9月,他对民政部《公益时报》总编刘佑平坦言:“我这个人性格有文人气,不太适宜做官。”他说,自己的前半生,并不了解中国下面的国情,不了解人民的苦难,好比一直悬在空中,沉不下来。当年做毛主席的翻译时,是一种仰视姿态,个人不能影响到毛主席。后来,做统战部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也主要是跟一些统战对象打交道,如跟海外华人、港澳台侨胞,都是一些社会上层的富商、名流在交往,这个时候,对下面也还是不了解。一直到来民政部工作,到下面去实地调查民情,了解灾情,才一下子沉到民众中来,才开始了解中国百姓的疾苦。这个时候,这位文人出身的官员,才彻底被现实的民情震撼了,于是,他就想要用各种办法,来解决百姓的困难。有了思想基础,就有行动与成果。在民政部,他夙夜在公,尽心尽力。1994年,他牵头创办了“中华慈善总会”,这是一家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1997年8月,他出任该会会长。在1998年抗洪赈灾募捐中,慈善总会大放异彩;到他2002年卸任会长时,慈善总会已募捐10亿元以上,还开展了“微笑列车”(为唇腭裂儿童做矫治手术)、“烛光工程”(资助农村贫困教师)等享誉全国的项目。从美国考察回来,他写了《美国慈善事业一瞥》一书,介绍了一些“他山之石”。
2006年,阎明复把“参与创办中华慈善总会并在此工作了5年”看作自己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是参与组织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晚年,阎明复先后患有多种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肝占位性病变、MDS(白血病前期)、大面积心梗、吸入性肺炎等等,竟然一次次化险为夷。军医出身的陶斯亮认为:正是他对别人的苦难全心关注,对自己的病痛视而不见,支撑他一次次战胜了疾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曾志曾说,胡耀邦和阎明复是党内最天真的两个人。在阎明复八十寿辰上,民政部一位同志做了一个概括:“向前八十年,这个世界上有了一个奇特的人。这个人出身名门,却充满了平民意识;这个人当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却没有丝毫官气;这个人坐了七年的牢,却对党忠心不改;这个人被贬到民政部,却干得更欢。这个人正直!善良!真诚得有些天真,慈悲得像个菩萨!”作为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见多识广。阎明复去世后,她也不吝赞美:大家说,明复是一个单纯的人。是的,他是一个单纯的人,是一个透明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這樣的共產黨人,如今在中共體制內理應不在少數,但在高位上的未必有這麼天真的人,至於還有沒有像閻明復這種单纯,透明,品德高尚,可亲可敬的人,我覺得沒有太多把握下定論,如果還有,請大家給出具體的名單。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