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什麽樣的人經常在「三惡道」輪迴? | 《菩提心修學述要》01
Автор: 善知識
Загружено: 27 нояб.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6 327 просмотров
淨界法師 :《菩提心修學述要》
時間: 2012/05
地點:洛杉磯淨宗學會
編號:第一卷(01~07)
----
目錄
00:00 精彩片段
01:30 題目介紹
01:37 第一章:雲何應住?有情眾生四種的安住方式!
07:47 第二章:目標是成佛,我們的種性非常的重要!
09:51 第三章:《菩提心修學述要》要義
12:24 第四章: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15:51 第五章: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
19:57 第六章:人不能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造惡了!
22:17 第七章:我們都有善惡念,我們怎麼去控制它呢?
25:23 迴向偈
播放列表 (complete playlist):
• 淨界法師 《菩提心修學述要》
--------------------
第一卷
【1】雲何應住?有情眾生四種的安住方式!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啊,佛陀的慈悲開了很多很多的法門,我們一般說是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其實我們是可以把他歸納成兩個修學重點,所有的修行人主要是兩個重點:一個是屬於業力的修學,一個是屬於心念的修學。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們是先偏重在業力的修學,所謂的事修,比方說你會去拜忏,拜八十八佛,大悲忏;比方說,我們會去持咒,乃至於做慈善事業。我們剛開始,總是希望我們身口意的罪業慢慢的減少,我們的善業慢慢的增長,所以我們剛開始先調整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剛開始是這樣子的。
那麼,業力調整以後,我們的生命也會從痛苦慢慢轉向安樂,這是一個事修的基礎。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我們要處理我們無始劫來的根本問題,就是思想的問題。思想問題就必須靠經典的學習,聞思來提高我們的思想水平。所以《金剛經》說菩薩他一生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雲何應住?第二個雲何降伏其心?一個是安住,安住就是根本法門,你以什麼為住,你的思想是以什麼為標准;第二個就是雲何降伏其心,你用什麼方法來做一些身口惡業的調伏。那麼當然這個調伏和安住是有關系了,但是,我們這次的主題在我們應該以什麼為住才是最好的方式。
智者大師把人、有情眾生,他分成四種的安住方式,他說人有四種:
第一個呢,他以增上惡念為住。就是說他的心發動出來,他根本的安住的標准是邪惡的念頭。有些人他習慣性起惡念,習慣性貪欲,習慣性跟人家對立,習慣性。那麼智者大師說,這個人在他生命當中,不管過去,不管未來,絕大部份都在三惡道,即便得到人身也不會持久,就是說這叫三塗種性,你已經養成這個種性,你開出來的結果自然是三惡道的結果,這是一個最低層次的人。
第二種人,是以增上的善念為住。就是這個人,當然他偶而也起煩惱,但是,他一天當中呢大部分的時間都會很自然的起善念,沒有人去教導他,他習慣性起善念,以善念為住。這種人,他的生命當中,絕大部分不是做人,就是在天上,偶爾墮落三惡道,但是雖墮惡趣,終不久留,因為他心地善良。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墮到狗道的時侯,他很快的跳出來,因為他的種性不是三塗種性;但是,有些人墮三惡道就很難出來了,因為他的種性和果報相隨順,他三塗種性嘛,那麼這個是講到第二種人,他是人天種性的眾生。
第三種人是以出離心為住,這個人平常身口意很清淨,個性也特別清高,不太喜歡跟人家往來,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少事、少業、少方便住。就是說,他也不去干擾別人,但他對幫助別人興趣也不大,這種人多分會離開都市走入山林,不喜歡跟人家往來,這種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會先證阿羅漢果,然後再回小向大,他不可能直趨大乘,他的習慣性動作一定先證小果,然後遇到佛陀,再回小向大,這種人聲聞種性。
第四種人是最好的,安住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住。他很容易生起自我要求,上求佛道,他很容易生起悲憫眾生的心,所以,他偶爾失去正念,但是你稍微點破他一下,他就醒過來,因為他的種性如此。
【2】目標是成佛,我們的種性非常的重要!
所以當我們的目標是成佛的時候,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種性,就是說你現在的目標想要種一個蘋果,當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這都是枝末,這個加行的對治都是枝末,重點是你要得到蘋果,你要先找到蘋果的種子,葡萄的種子是種不出蘋果。
就是說,你要訓練你的思考模式跟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一致的,我們先不談行為,就好像印光大師說,發了菩提心有什麼好處呢?王子墜地,功超群臣。你要做國王,你第一件事情你要投生在國王的家族嘛,你投生在宰相的家庭,你一輩子不可能做國王,你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因為你不是王種嘛。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當你要成佛的時侯,你要先走在成佛的跑道上,不管你跑得快或者走得慢,起碼這個跑道是上路了嘛。
那麼我們今天就是說到底成佛,他的思考模式是什麼?他的種性、他的根本思想是什麼?我們先不談六波羅蜜的這些加行,先談種性,就是你必須具足什麼樣的思考模式,你才有可能成佛,先談這件事情,先談根本,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重點,這叫做菩提心修學述要,就是我現在是一個凡夫的心,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我的心靈層次的水平提升而變成菩提心,有沒有這種方法?
【3】《菩提心修學述要》要義
我們這個地方總共有六大科,將述此義,大科分六。
首先,第一個我們先看生命的主導者。為什麼有些人會墮三惡道,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生天,為什麼有些人到極樂世界去,事出必有因,我們生命到底是誰在主導我們?是我們的業力嗎?還是我們的思想呢?這個值得先探討一下,因為你要改變你的生命,你要先知道到底從哪一個地方下手,到底我們生命的背後是不是有一個主導者,如果有的話我們要先把他認清楚,就好像說那麼多的電燈,它是不是有一個開關,如果你要把電燈關掉,是不是先找到開關。我們的這個生命亦復如是,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有一個開關,它主導著我們到三惡道,它也主導著我們生天,它也主導我們成佛。那麼,那個主導我們生命的是誰?這是第一個思想,這是第一個主題。
第二個,發心的差別相。那麼當我們找到我們生命的主導者以後,我們來看看,這個主導者,他主導我們的生命有哪些差別的相貌?我們是屬於哪一個相貌?
第三個,當我們確定我們相貌以後,我們怎麼來調整?我們是不是透過什麼樣的修學,把我們這些比較不好的相貌、級別比較低的相貌把它提升到比較高級別的相貌,怎麼來真實的發起菩提心?
第四個,菩提心的退失。當我們的菩提心生起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哪些東西?哪些東西的過失不會傷菩提心,哪些東西的過失是你一次都不能犯,你犯到以後障礙你菩提心,你菩提心的願望會失掉的,就是我們要如何避免菩提心的退失?
第五個,有沒有什麼樣的加行讓我的菩提心生起以後增長廣大?
第六個,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會在生命當中有什麼殊勝的功德跟大家勸勉?
【4】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我們這次的課總共六個主題,先看第一個主題,生命的主導者。到底是誰在主導著我們的生命,看第一個主題。這個地方分兩段,第一個,心為業主;第二個,五蘊主人。
我們在這個地方,心為業主先做一個總說,那麼第二段就細說,詳細的說明到底是誰。第一段是一個綱要的說明,第二段是微細的說明。好,我們先看第一段,心為業主,請大家先合掌,我們把蕅祖的這段開示念一遍: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禅,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塗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回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一生,有些人他修學成功了,他是成佛或者做一代的祖師,也就是說他這一生並沒有白來一趟,他積集了廣大功德,他今生是滿載而歸啊!那麼有一種人,他也在修學,但是他是墮坑落塹,他帶著滿身的罪業離開了娑婆世界。那麼同樣一期生命,怎麼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是造了這麼多罪業呢?這怎麼回事呢?
所爭只一念間!
就是你的心念,它的安住問題,你用什麼心念來安住,來當作你一個生命的一個標准。
這個心念的安住,在《楞嚴經》它分成兩塊:第一個,善惡的問題。以善念為住,以惡念為住,這個是影響到生命的快樂的問題;第二個是真妄的問題。這個水平就更高了,你以真心為住,還是以妄心為住?真心是向內安住的,妄心是向外攀緣的。
以《楞嚴經》來說,善念惡念都是虛妄的,都是向外攀緣,但是起碼呢,善念起碼是安樂道,但是如果你要走上解脫道的時候,那就不是善念了,那你要提升到正念,真實的心念——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種大乘的善根。
(due to space constraint, 講記可能不完整)
視頻摘自:淨土教觀學苑
製作:善知識工作室
Youtube: / @amtb-io
#buddhism #淨界法師 #善知識 #念佛 #佛法 #淨宗學會 #淨土 #mahayana #唯識學 #淨土宗 #心理學 #佛教智慧 #佛教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