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 內地報復性消費的興起 | 為什麼年輕人消費越來越謹慎?| 對整體經濟有什麼影響?
Автор: Kimmi@FIRE
Загружено: 12 июл.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381 просмотр
#報復性儲蓄
#中國經濟
#Z世代
疫情過後,某些地方依然繼續報復性消費,但在內地,尤其是年輕人就剛剛相反,不是報復性消費而是「報復性儲蓄」。
今日和大家探討下這個現象。
疫情後,美國Z世代一於享樂至上,即使借錢也要旅行、看演唱會,拒絕提高儲蓄比例。
據Intuit的繁榮指數報告,73%的美國Z世代稱,他們不願提高儲蓄比例或通過慳錢來累積存款,他們寧願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報告指出,即使美國人的信用卡欠款總計高達1.13兆美元,卻未能阻礙他們消費。Bankrate的調查顯示,約有38%美國成年人,為了旅行、外出用餐和觀看現場娛樂表演,預計在未來的一年背負更多債務。
這個和內地Z世代的年輕人趨勢形成鮮明對比。
不同於2010年代的年輕人經常入不敷出、借錢去買名牌包、iPhone等奢侈品,現在的他們開始儲多了錢。現時內地消費者更著重「反向經濟」,即不再盲目地追求名牌和奢侈品,更著重性價比、消費體驗、產品或服務的實用性和耐用性,反向經濟提倡理性、環保的消費觀,偏好共享行為和二手交易,追求低調、簡約、環保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
除了「反向經濟」以外,「報復性儲蓄」亦成為了現時內地最流行的熱門話題。除了有意識的減少支出,積極尋找折扣和高CP值的產品以外,仲會設定相當極端的儲蓄目標,好似用越少錢才是最潮流的事。
有位內地女博主,詳細記錄了她如何將每月花費控制在人民幣300元內,或者把每日餐費控制在人民幣10元。
我之前都試過真人實測一日用港元十蚊可以食到什麽,未睇過那條片的朋友都歡迎可以去看看
亦有年輕人則在社交媒體上誠徵「存錢搭子」,他們會建立群組,每天貼出自己的每月預算、每日花費與可用餘額,相互督促。
社群媒體上,亦有許多實踐的方法。例如網購時,搜尋化妝品加上瑕疵,買衣服加上剪標、買日用品加上散裝,或是搜尋平替品。在購買高單價物件,或是會員制服務時,則尋求試用的機會,或是小成本試用,先單次消費,避免自己花上冤枉錢。
至於數據方面!
據《第一財經》報導,內地去年 13 間銀行存款暴增到人民幣150 兆元,較 2021 年大增 16.67 兆元,增幅達到 12.4%,創下歷年新高。若按照總人口 14 億計算,相當於每人多存 1.2 萬元。
而且2024年第1季住戶存款增加 9.9 兆元,幾乎是去年全年的增量,反映全民「報復性」儲蓄持續。
而存款狂飆亦為銀行帶來不少壓力,由於銀行主要的資金來源來自客戶存款,在去年全民「報復性」儲蓄的情況下,各間銀行負債總額急升,令近來部分中小型銀行已率先下調定期存款利率,以壓低成本。
此外,存款急增也出現「零售化」、「定期化」的特性。「零售化」意思指個人存款總增長是高於公司存款總增長。而定期存款總額的增長亦高於活期存款總額的增長,這兩項數據亦反映去年股市、債市、和房地產下調的情况下,散户投資者傾向以定期存款作為避風港。
為何內地年輕人消費越來越謹慎?反映什麼現象呢?
當美國年輕人寧願借錢來享樂,內地年輕人卻是揪團存錢,歸根究底的都離不開經濟表現同失業率等因素。內地經濟表現不佳、年輕人高失業率高,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或發現難以增加收入。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減少開支。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5月份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為14.2%,這遠高於5%的全國平均水準。
這種報復性儲蓄對整體經濟又有什麽影響呢?
凡事有利亦有弊。
從個人角度來看,儲蓄有利於幫助年輕人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令他們存下一筆緊急預備金以便面對未來的經濟不確定性,亦從而令財政得以穩健。
不過消費一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當年輕人失去信心加上消費觀改變時,市場要恢復繁榮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到時年輕人才會更放心地進行消費,整體經濟才會恢複。
![[內地經濟] 內地報復性消費的興起 | 為什麼年輕人消費越來越謹慎?| 對整體經濟有什麼影響?](https://ricktube.ru/thumbnail/2dTTNe7brEA/hq720.jpg)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