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的權利交替必不可少,且看西魏的權力結構演變
Автор: Green Work
Загружено: 20 февр. 2019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92 просмотра
每個朝代的權利交替必不可少,且看西魏的權力結構演變
西魏政權建立後,宇文泰實行了包括府兵制、行周禮、復胡姓、改籍貫等在內的「關中本位政策」,力圖將西魏內部錯綜複雜的派系凝聚成一個為己可控的整體,即「關隴集團」,企圖一步步架空元魏皇室,建立自己的統治。在宇文泰的努力下,雖然西魏政局正逐漸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然而他卻突然早逝,「名位素下」的繼任者宇文護面臨的形勢仍很嚴峻。
北魏正光五年(524)三月,沃野鎮民破六韓拔陵殺鎮將起兵,揭開了北魏末年六鎮變亂的序幕。此後變亂愈演愈烈,範圍也逐漸擴大至關隴、河北等地區。北魏先後派出元彧、李崇、元淵、常景、長孫稚等人鎮壓變亂,並向柔然求援。到永安三年(530),唯關隴地區變亂未平,在北魏末年大變亂中勢力逐漸坐大的北鎮豪強酋帥爾朱榮,遂於是年二月派其侄爾朱天光率賀拔岳、侯莫陳悅等入關平亂。韓昇認為這支隊伍有兩點深值注意,一是出身武川的軍隊的主要領導者賀拔岳,大量起用武川軍人,「使得武川軍人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軍事力量崛起於中國的西北,奠定了北周政權的基本班底」;二是因為出徵人數極少,所以這支隊伍十分注重與關隴地方豪族的結合,「比較妥善地解決了長期困擾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民族融合問題,奠定了未來統一政權的基本國策」。而這支隊伍也正是依靠這兩點,實力不斷壯大,最終於普泰元年(531)四月基本平定了關隴地區的變亂。
然而,就在爾朱天光率軍平亂之時,北魏朝廷內部進行著激烈的權力鬥爭。永安三年(530)九月,孝莊帝誅殺爾朱榮,爾朱榮之侄爾朱兆又殺孝莊帝,先後立長廣王元曄、廣陵王元恭(即節閔帝)為帝。原為爾朱榮屬下的高歡統帥北鎮降戶,並聯合漢族豪強,打敗爾朱兆,廢節閔帝及中興主,於太昌元年(532)改立孝武帝,掌握了北魏朝政大權。孝武帝不滿高歡專權,與其嫌隙日深,遂密令賀拔岳暗圖高歡。高歡與賀拔岳早有矛盾,且高歡此時亦設法控制關隴地區,便派人離間侯莫陳悅與賀拔岳,令侯莫陳悅殺害賀拔岳。永熙三年(534)二月,賀拔岳與侯莫陳悅商議討伐靈州刺史曹泥一事,侯莫陳悅趁機將賀拔岳斬殺。賀拔岳死後,其軍團最終歸宇文泰統領。同年七月孝武帝與高歡決裂,西遷入關中,尋求宇文泰的支持,宇文泰遂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日後北周政權的建立奠定基礎。高歡遂於是年十月立元善見為帝,並遷都於鄴。同年十二月,宇文泰將孝武帝毒殺,另立南陽王元寶炬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大統,定都長安,由此魏分東西。
宇文泰雖然掌握了西魏實權,但其地位並不穩固。西魏政權內存在不同的派系劃分,圍繞權力鬥爭不斷有衝突與妥協。關於西魏政權內部派系的劃分,呂春盛的分類最為詳盡,他將西魏政權諸勢力分為北鎮勢力、關隴河南河東土著勢力、追隨魏帝勢力,每種勢力下又細分若干派系。
西魏政權初建,力量弱小,政權中各勢力正面對共同的敵人,內部的矛盾衝突與之相較則不顯緊迫。宇文泰在此基礎上,實行了「關中本位政策」,推行了包括府兵制、行周禮、復胡姓、改籍貫等在內的多重措施,以此來分化整合西魏政權中的不同派系,將之融合為一個整體——「關隴集團」。宇文泰憑藉「關中本位政策」一步步架空了元魏皇室,大力培植親信,為日後魏周嬗代奠定基礎。
宇文泰為架空元魏皇室,排擠魏帝親信,將一部分人外調,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在魏帝身邊。魏帝的親信如裴俠被留任為丞相府士曹參軍,斛斯椿為尚書令,獨孤信、王思政、念賢被外放,宇文顯和被收附。宇文泰的親信如王勵、王懋兄弟,掌管魏文帝貼身侍衛,張軌、申徽負責修起居注,禁衛軍的領軍將軍之位基本都控制在宇文泰手中,掌握了禁衛軍大權。此外,宇文泰還藉機打擊元魏宗室名望,加強對長安朝廷的控制,安排親信逐步掌握朝廷要職。魏文帝對賀若統、長孫儉、崔謙、侯莫陳順等人,均有拉攏之意,但似乎無甚明顯效果。魏廢帝二年(553),宗室元烈圖謀作亂,事敗,被宇文泰所誅。魏廢帝元欽因此怨恨宇文泰,於是宇文泰與公卿定議,於魏廢帝三年(554)廢魏帝元欽,改立齊王廓,是為恭帝。
本文由大聲娛樂秀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1550623898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