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那坡 | 第13集 那坡壮族石具
Автор: 贝侬影像
Загружено: 6 апр.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50 просмотров
古往今来,在那坡的许多壮族村寨,质朴勤劳的壮家人创造和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石具。它们作为人力的延伸和“帮手”,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石具最初的使用功能逐渐弱化。如今,这些物件更多的是沉淀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初夏过后,山里的雨渐渐多了起来。这里常年缺水,雨天正是张仕达夫妇农忙的好时节。
张仕达的老家在县城附近的吞岭屯。这是一个散落在大山山坳里的小村落。二十多户人家全住在用石头砌建而成的石头房。它们有的建在平坦处,有的在山间,或三两相连,或单独而居。当年村民建房时,村里请来的石匠就地采石,建起了一座座房子,它们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除了石墙、石梯,石磨、石槽等石具也是随处可见。
连通村庄和山外的是一条曲曲折折的石山小道。当年,坚韧不拔的吞岭人开山凿石,用汗水与坚毅在山间铺就这条希望之路。这条路,一头连着回家的渴望,另一头连着幸福的梦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村里的许多人已经搬到外面居住,村里只剩下几户人家。部分村民虽然离开了大山,但他们的房子还是完好的保存着。这些石头房子有些年头了,如今依旧很坚固。
只是石板、石条、石墙、石梯等已被苔藓覆盖着,斑驳中透着岁月的痕迹。生于斯长于斯,石头建的老宅子留住了村民的乡村记忆。
石头打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平常,却坚固耐用。在那坡县各个村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石臼、石磨。大石山地区尤为突出,到处都见与石材有关的各种生产生活工具、用具,如石板路、石阶,喂牲畜的石槽,染布的石缸,捶布石板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那坡壮族山地文化的特征,也充分显示了那坡壮族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征服自然、建设家园的勇气和智慧。
龙合乡的达文屯,各户门口都置有石缸、石槽、石磨等生活用具,这些水缸夏季时用于沤蓝、染制衣服,平时用于装水,石槽用于喂鸡、猪、狗、牛。
达文屯的民居是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子,主要材料是木头、石头、泥巴。所有木柱都立在石柱础上,石柱础很高,有的高达1.7米,上截是木柱。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防止因常年有雨雾,湿气腐蚀木柱而导致房柱过快腐坏。另外,雨季时房前屋檐雨水从瓦槽流下,水溅得高,竖高石柱础才能防止雨水溅到柱上,这么高的石柱础实属罕见。
这些独特的石头文化,成为这个黑衣壮村寨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论是石房的建造还是其它石具的打制,都离不开那些石匠们的努力付出,只是当年手拿锤子、錾子的石匠们,现在大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城厢镇吞力屯的老石匠黎永全做石磨、石柱的手艺,如今也用不上了,石匠是重体力活,老黎已年近八十,身手远不如当年矫健。
黎永全十几岁就开始学打石头,他手艺精湛,为人朴实。周边村屯没有不认识他的。
黎永全打了大半辈子的石头,随着年龄的增大,家里的孩子再也不给老人继续从事这个行当。而当年老黎打石头用的工具大多已被小孩当烂铜烂铁卖掉。他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石匠可以说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的职业,从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都离不开一代代石匠的默默贡献。
老石匠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所打制的那些石具也正一点点失去过去年代里的实用价值,只是有少许的石具在博物馆里得以收藏展出,它们以这种新的方式继续延续着它的存在和意义。
#少数民族 #非遗 #记录真实生活 #广西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