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法國革命史(上)》:讓所有想腐蝕或奴役別人的那類人不得安眠
Автор: 流水浮舟
Загружено: 28 окт. 2020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54 просмотра
《法國革命史(下)》傳送門
讓所有想腐蝕或奴役別人的那類人不得安眠。
聽書筆記
《法國革命史》作者是法國歷史學家米涅。
法國大革命:現代政治的開端,今日世界的基石
時間:(一般說法)1789年~1804年
一、法國大革命的起源:
1、財政危機
1.1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兩代皇帝,好大喜功、四處征戰,花天酒地、愛講排場,極大的消耗了法國的國力;
1.2 路易十六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支援美國獨立戰爭;
2、思想危機
2.1獨立戰爭反對君主制,衝擊了路易十六的統治,加強了法國改革君主制的呼聲;
2.2 拉法耶特參與美國獨立戰爭,在回國後大力提倡平等,要求君主立憲;
3、社會地位的不公
3.1法國分爲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三等級是剩下的所有人;
3.2 第三等級承擔了國家的稅收,但是沒有參政權,其中不少人都是具備知識、擁抱理性、懂得經營的資產階級;
二、通往君憲之路:
1、路易十六的改革動機:
利:減少特權階層的特權,讓他們也交稅,解決財政危機;
弊:自己也要放棄絕對權力,搞君主立憲;
2、改革之路:
2.1、不改變君主專制的改革:只取消免稅權
改革內容: 1775年,任命杜爾果爲財政總監,杜爾果提出方案,取消教士和貴族的免稅權,特權階層必須納稅。稅率,參照第三等級;
社會反映:特權階層控制高等法院,抵制方案;
結局:路易十六妥協,杜爾果下課,他的繼任者內克爾、卡隆等人,也沒能成功調整稅收制度。
2.2、君主立憲的契機
誘因:政府發行了大量公債,到了1787年累計16億多,遠遠超過償還能力,買入公債的第三等級,擔心投資打水漂,不滿情緒高漲。爲解決危機,1787年,顯貴會議召開,會上,貴族拉法耶特提出,召開三級會議,讓第三等級參政;
1789年5月5日,三級會議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舉行;
2.3 君主立憲二傑:
2.3.1 拉法耶特:出身貴族,但受啓蒙思想影響,追求自由平等,
1777年,20歲時參加北美獨立戰爭,成爲美國獨立戰爭重要領袖,
1781年,指揮聯軍取得約克鎮大捷,扭轉了北美戰爭形勢,
歸國後鼓吹君主立憲,成爲全體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
2.3.2 米拉波:貴族出身,但生性狂放,桀驁不馴,激烈反對君主專制,經常寫文章抨擊法國政府,因此成名,
1784年,得罪路易十六寵臣,逃往英國,接受了英國的君主立憲理論,回國後積極迴歸政壇,呼籲廢除等級制度,限制君主權力,被認爲是開明貴族;
3、從改革滑向革命:
3.1網球場宣誓:
誘因:三級會議召開後,每個等級只出一票,特權階層能以2:1的優勢,壓倒第三等級。第三等級人數比特權階級多兩倍,要求按人數計票;
態度:
特權階層:堅決不讓步;
拉法耶特:呼籲特權階層放下身段,打破等級制的隔閡,與第三等級合作;
米拉波:抨擊特權階級,乾脆拋開特權階層,由第三等級自行成立國民議會,審覈代表資格,重新制定稅制;
對抗與結局:
國王:認爲國民議會未經他同意,挑戰了他的權威,堅決鎮壓;
國民議會:跑到鄰近的網球場,繼續開會,他們發誓,一定要爲法國制定一部憲法,重新確立政體。總之,君主專制不能繼續下去了!這就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誓”。
拉法耶特支持網球場宣誓,並且帶頭加入國民議會。不久,路易十六的胞弟奧爾良公爵,也如法炮製。大勢所趨,特權階層紛紛調轉船頭。網球場宣誓後的第七天,所有代表都加入了國民議會。三級會議正式轉變成國民議會。
3.2 攻佔巴士底獄
誘因:路易十六不願意放棄君主專制。他大規模調集軍隊,整個凡爾賽成了一座兵營。改革派的財政總監內克爾很失望,提出辭職。他的辭職,給外界造成了一種非常惡劣的印象,讓人覺得改革已經夭折,國王就要對國民議會動手了。
結果:
1)攻佔巴士底獄,革命就此爆發:恐慌的巴黎市民在1789年7月14日,起義者攻佔了巴士底獄。一百多年來,巴士底獄都是關押政治犯的地方,是法國君主專制的象徵。其他省份紛紛效仿巴黎,民衆起來推翻舊制度,重建地方政權。轉瞬間,君主專制在法國的統治幾乎瓦解,各地都成了國民議會的堅強後盾。法國大革命就此爆發。
2)成立國民自衛軍:巴黎市民起義後組建了武裝力量,稱它爲國民自衛軍。總司令,市民們選擇了拉法耶特。理由有兩個:一,第三等級信任拉法耶特,認爲他會阻止國王的反撲;二,從軍事才能和經驗上看,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的拉法耶特,也是最合適的人選。
3.3起草和頒佈《人權宣言》
情形:1789年8月26日,國民議會頒佈了著名的《人權宣言》,確定了現代政治的基本原則;這份宣言徹底否定了等級制。它宣佈,人生來自由,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影響:《人權宣言》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對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的肯定和捍衛,隨着法國大革命的傳播,遍及歐洲,進而影響世界。它還被許多國家作爲憲法藍本,這些國家憲法的基本精神,都源自《人權宣言》。
三、君主立憲的成立與失敗:
國民議會已經掌握了政治和軍事優勢,如何確定國王的地位,圈定他的權力範圍,完全主動。
3.1 君憲成立:米拉波的兩個步驟
3.1.1進軍凡爾賽:與王室達成共識
1)革命爆發後,巴黎發生了糧荒。1789年10月5日,六七千名飢餓的婦女聚集到巴黎市政廳門前,要求分發麪包。集會被驅散後,婦女們轉而朝凡爾賽進發。經過長途跋涉,她們到達凡爾賽宮前,發生了衝突,場面一度失控;
2)拉法耶特率領國民自衛軍趕到,保護了王室的安全。在拉法耶特的勸說下,路易十六同意婦女們的要求,回到巴黎,10月6日,王室遷回巴黎,住進了巴黎的杜伊勒裏宮。國民議會也跟着搬到巴黎。王室接受米拉波提議,與立憲派合作;
3.1.2 提交建議書,嘗試組建內閣
1)米拉波撰寫了一份三萬字的建議書,對君主立憲的具體內容,做出規劃。按照這個方案,法國的政治結構,由議會、國王和人民三方共同組成。三者的關係是:議會由人民選舉產生,行使立法權,對人民負責。國王行使行政權,這個權力,受議會約束。但是對於議會的議案,國王擁有否決權,必要時還可以解散議會;
2)米拉波方案,最大程度地維護了國王權力。他希望內閣成立後,自己能當首相。國王與他私下交易,只要能保障君主制,說服國民議會,通過他的方案,他將得到不菲的收入。
3.2 立憲派的跌落與君主立憲的終結:
在君主立憲憲法討論通過的前後,君主立憲制度的基礎正在瓦解
3.2.1 過激的社會改革政策:
1)特權階級:只接受廢除等級制和不納稅的特權;
2)立憲派:沒收教會土地、退還貴族非法佔有土地,目的在於儘快解決財政危機;
結局:之前的特權階層轉而反對革命,主導改良的力量正在瓦解;
3.2.2立憲派分裂
米拉波與拉法耶特不合,組閣失敗,他的反對者,推動法案,出現議員不得出任內閣職位的局面,米拉波在心力憔悴中病逝,王室在議會不再有代言人;
3.2.3王室出逃與練兵場慘案
1)國王出逃:1791年6月20日深夜,路易十六全家,化裝後溜出了杜伊勒裏宮。逃跑前,路易十六留了一封信,譴責國民議會挑戰王權。信裏還宣佈,他在國民議會成立後簽署的法令,是被迫的,統統無效。他們打算逃往法國邊境,在那兒集聚力量,對抗國民議會。可沒跑多遠,國王一家就被攔下來,押回巴黎。
2)練兵場慘案: 巴黎市民失去了對王室的信任。在激進派的組織下,他們要求嚴懲路易十六,廢除君主制。7月17日,6萬巴黎市民齊聚練兵場,舉行示威。傍晚時分,拉法耶特帶領國民自衛軍趕到,命令示威者解散。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軍隊開槍,造成約50人死亡。這就是“練兵場慘案”。
結局:通過武力,立憲派壓下了廢除君主制的訴求。代價是,拉法耶特的聲譽一落千丈,從民族英雄淪爲專制幫兇。立憲派的號召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3.2.4 遲到的1791年君主立憲憲法:
1791年9月,在立憲派的主導下,國民議會通過了憲法,即“1791年憲法”。比起米拉波方案,這部憲法對國王的權力,做了更多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否決議會議案的權力,和解散議會的權力,都被取消了。
3.2.5 外國干涉與君主制的廢除:
1)《布倫瑞克宣言》: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部分貴族和教士逃到鄰國,請求援助。普魯士和奧地利積極響應,組成奧普聯軍,入侵法國,想從中分一杯羹。1792年4月,普奧聯軍抵達法國邊境城市布倫瑞克,隨即發佈了《布倫瑞克宣言》。宣言警告法國人,立刻恢復路易十六的所有權力,恢復君主專制。反抗者將遭到“永世難忘的懲罰”;
2)君主制度的廢除:《布倫瑞克宣言》激起法國人的憤怒。民衆認爲,一切都是路易十六策劃好的,他將與奧普聯軍裏應外合,顛覆革命。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舉行第二次起義。起義者控制住巴黎的局勢,囚禁了路易十六,然後向國民議會提出,廢除君主制。
共和國誕生:1792年 9月21日,國民議會改名國民公會,成爲法國最高權力機關。22日,國民公會宣佈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誕生了。
君憲二傑的結局:
拉法耶特:想指揮國民自衛軍,發動政變,但軍隊拒絕執行命令。因爲這個舉動,拉法耶特的名聲徹底毀了,只能流亡海外;
米拉波:跟王室簽訂的祕密協議也被曝光。人們發現,米拉波鼓吹君主立憲,並不像他自己標榜的,是爲了國家利益,而有着謀取私利的動機。於是米拉波聲名掃地。他的遺體,被移出先賢祠。
從1791年9月,立憲派制定憲法算起,到1792年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爲止,君主立憲制在法國僅僅實行一年,就被拋棄了。法國大革命,掀開了新的一頁。
解讀 | 刀劈三觀抱老師
資深媒體人
播音 | 張煜
策劃編輯 | 袁博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