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谦质问:华裔部长沉默是智慧还是懦弱?
Автор: 马来西亚华人时政评述
Загружено: 21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 753 просмотра
只看公正党近期这场党选,就已足够掀起千层浪。原本从四月十一日延续至二十日的区部主席改选,在外界看来不过是一场常规的内部重组,怎料却变成一出“身过头不过”的政治怪戏。一边是同一阵营的执委候选人几乎全体高票胜出,一边却是带头竞选的领军人物在同区意外落马,像加央的颜艾菱、浮罗山背的峇迪亚、安邦的甘利、士拉央的蔡伟杰、沙亚南的罗兹雅和亚罗亚也的林秀凌,通通成了这次“诡异现象”的代言人,就连副主席兼天然资源与环境永续部长聂纳兹米都未能在斯蒂亚旺沙区连任成功,这种种情况引来党内外强烈质疑:莫非这背后另有操作空间?莫非电子投票系统并非如党高层宣传的那样“防舞弊、提效率”?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不是个别候选人的输赢问题,而是整个党选机制的正当性是否还站得住脚。更何况这场选举采取的是电子投票为主、人工投票为辅的混合方式,一些票站甚至被指出现“不明灌票”或“选票异常同步”,进一步加剧了对系统稳定性的怀疑。如今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委员联署要求召开中委会,依照党章规定,这场原定于下周三召开的会议,不只是党务流程的一环,更是一场决定是否“止血止乱”的关键战役。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当年拉菲兹与阿兹敏阿里的内部之争,也是因为党选不透明酿出裂痕,最终拉倒整个希盟第一阶段政权。聂纳兹米虽在社交媒体上表态称依旧信任公正党的改革使命,但语气之中也透出对选举程序的保留意见,显然他个人的落败不仅仅是基层不支持,更可能暴露出系统性漏洞的冰山一角。眼下正值安华政府面对经济压力、族群情绪和在野势力合围的敏感时刻,公正党若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干净,如何有说服力再去谈“整顿国家”?更别提若这场中委会最后流于形式,只是草草了事,不仅无法平息风波,反会使派系斗争的猜测甚嚣尘上,反对派也将借此抨击其“改革者”身份早已名不副实。反之,若中委会敢于动真格,深入追查票站系统漏洞、重新检讨人工投票与监督机制,甚至勇于重选部分有争议的选区,那么不但能挽回士气,也可能将这场危机化为一次整肃机制、重塑公信的契机。从技术层面到政治格局,从基层感知到社会观感,此事早已超出一场简单党内改选的范畴,其背后映照的正是马来西亚政党转型的困境与挑战。改革口号喊得响,还需机制经得起推敲,尤其是公正党自诩为“制度改革的先驱”,更该在党内事务上树立标杆。到底是继续搞“技术民主”的幌子,还是痛下决心重塑根基,就看下周三这场中委会能否打蛇打七寸,把问题掀到底、动到骨,拿出制度层面的真改革,不然只怕这场“身过头不过”的丑闻,将成为改革路线分崩离析的前兆。
在马来西亚这块多元族群交汇之地,政治从来就不是一场单纯的权力游戏,而是一门活生生的平衡术。特别是身处体制内的华裔政治人物,更常陷入一种“沉默的两难”——说不得,也不能不说。这种尴尬局面不是今日才有,自独立建国以来,华裔从政者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种族政治与政党联盟的重重制衡下,既要面对本族群体对“代表性”的期待,又得应对来自马来主流政治结构的压力与限制。尤其是在争议性的课题上,只要稍一表态,就可能被标签化、被妖魔化,甚至成为马来右派势力动员选票的炮灰。因此不少华裔部长宁可选择沉默——就像许多曾在安华团队里任职的部长们那样,面对伊斯兰党议员的极端言论、面对国家政策里潜藏的宗教化倾向、甚至是面对有失公平的公务员晋升制度时,往往一句话也不说。但这种“沉默”,真的是智慧吗?现实主义当然会说:是的,这是必要的策略,是为了换取更大的协商空间。但更深层的质疑也摆在眼前:若每一次都选择沉默,最终是不是也连发声的资格都将被剥夺?就像陈绍谦这篇文章里指出的,体制内的华裔部长如果总是为了保住职位、守住资源而不敢吭声,那不就等同于把自身的政治资本交给了别人任意揉捏?沉默或许暂时维持了政治生命,但长期下来却会耗损掉选民的信任。更何况,喜来登政变以来,马来西亚政坛已彻底进入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族群间的政治信任更加脆弱,如果连在位者都不愿承担最低限度的族群代言角色,那人民还会对民主有多少信心?当然,也有部分沉默,是出于深思熟虑,是在等待最佳出手时机,这种沉默或许值得尊重。但若沉默已成为习惯,成了不作为的遮羞布,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过去十年,华裔社群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曾在308与509两次大选中达到顶点,正是因为他们看到有人愿意站出来,为改革、为公平发声,但如今再看体制内的人物,多数只顾着内部职务调动与派系角力,对大是大非保持距离,这种“明哲保身”的政治文化若继续蔓延,不只会让政党变得冷漠,也将让族群失去方向。如今的马来西亚需要的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沉默者,而不是永远在计算风险的“政治会计师”;是有担当的建设者,而不是只懂妥协的维持者。最终,华裔政治人物能否证明自己的“沉默是金”,就要看他们在危机当前、社群失衡、制度失序之际,是否敢于站出来讲一句不讨好却必须说的话。若总在等风向、等时机,那这个“沉默的位置”,迟早会被人民用选票送入真正的沉默。
安华,这位走过烈火莫熄风暴、历经三次政治起落最终登上布城权座的马来西亚第十任首相,可谓老成谋国、手腕老辣,不论内政外交、议会攻防还是党内整合,一路走来皆八面玲珑、游刃有余。然而在这表面的从容之下,一个越来越无法回避的政治问题正悄悄浮出水面:安华的接班人是谁?在政治现实中,首相的交棒不仅事关个人安危与党运,更直接影响国家政体的稳定与权力的延续性。安华已是七字辈的长者,与近期辞世的前首相敦阿都拉相差无几,任谁都知道,江山不可能只靠一人扛到最后。但回望当前团结政府与公正党内部的布局,这“接班人”的空位却显得格外刺眼。名义上,安华安排了两位副首相——一位是巫统主席阿末扎希,另一位是来自砂拉越的法迪拉。这两位都非安华的直系子弟兵,亦非公正党核心人物,更不可能被视为真正的“衣钵传人”。扎希虽有野心,但巫统若无法在大选中恢复元气、拿下最多议席,其政治正当性就永远是“借位”;至于法迪拉,虽深得砂盟支持,但在马来半岛的政治格局中,东马领导人任相仍受结构性阻力,时机确实尚未成熟。回到公正党内部,当年最有接班气质的阿兹敏阿里早已因“雪州政变”与“喜来登事件”背叛安华,被彻底驱逐;而后来被安华钦点重用的拉菲兹,如今虽是党署理主席,但其与安华长期“磁场不合”已成公开秘密,加之其在部长任上的平庸表现,早已让人对他接班的可行性打上大问号。反观内政部长赛弗丁阿都拉,虽忠心耿耿,但连个议席都没有,党内影响力与群众号召力实在有限。更别提在朝野竞争日趋激烈、马来保守主义回潮的大环境下,公正党若想在后安华时代继续握有首相门票,靠的不只是“情怀”与“理想”,更得靠选票与席位。而今的公正党在议席上已无法稳压盟友,若无一位能团结党内、号召全国、且获得马来社群广泛认同的继任者,那首相之位迟早将旁落他人。这场“后安华布局”的空白不仅是安华一人无法回避的难题,也考验着整个公正党是否有真正制度化的领导机制,而不是只靠一人神话支撑半边天。倘若再不尽快培育新一代有实力、有影响力、同时又能被盟友与选民接受的接班人,哪怕是团结政府得以连任,公正党也难免从核心走向边缘,甚至逐步沦为他党的附庸。安华一生都在与命运搏斗,如今登顶之后,真正的考验不是如何执政,而是如何让火炬传承下去。这个空缺不能再拖下去,否则一旦大选风云再起,公正党将面对的不只是胜败问题,更可能是被历史遗忘的命运。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