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第二讲:托夫勒的5个“预见”
Автор: 每天有故事
Загружено: 21 июл. 2020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59 просмотров
今天我们开讲《第三次浪潮》。
一、《第三次浪潮》的五个预见
在这本书中,托夫勒有五个非常重要的论见,这也奠定了他作为全球第一的未来学家的历史性的地位。
1.计算机是新文明形态的诞生
托夫勒的第一个预见是,计算机不仅是一个硬件,它是一种新文明形态的诞生。
托夫勒是第一个把计算机放到了一个文明意义上的产品来进行审视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他非常像当年的亚当·斯密,把蒸汽机看成一个新文明形态诞生的标志。
也就是,计算机所内含的对信息的处理,会让信息由一个简单的符号跃动起来,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交互,以及人类对信息的处理的速度本身会有一个量变到一个质变的发生。
所以托夫勒重新发现了计算机。
2.数据即财富
那么第二个预见是什么?阿尔文·托夫勒说,我们在计算机上会处理很多信息。随着计算机不断地增多,在计算机上每一个人所处理的信息的量跟工业革命相比是一个几何级的增加,所以大量的信息会在计算机里面被沉淀下来。
而这些信息,阿尔文·托夫勒说,这是一种非结构性信息。
那么托夫勒就提醒大家一个事实,当这些信息都不可篡改地被存在以后,那么它们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形态?
在第三次浪潮中,阿尔文·托夫勒发明了一个词,这个词我们今天每个人都在用,非常熟悉,叫作big date,大数据。
大数据这个词是在《第三次浪潮》中第一次被发明出来的。
我记得在2014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去阿里巴巴听马云做一个演讲。
马云说,我们是做电商的,我们在买卖商品,但是对阿里巴巴来讲,最重要的资产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在淘宝天猫店上有多少个商品,阿里巴巴最大的价值是,我们沉淀了中国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的爱好、动态,所以信息、大数据是阿里巴巴的核心资产。
他说,在未来,我认为大数据将替代石油,成为商业世界最主要的核心能力。
当我在2014年听马云讲这段话的时候,阿里巴巴刚刚开始它的大数据业务,云计算业务,我就想起20多年前我曾经在大学的宿舍里面看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我突然意识到马云很天才,但是有一个比他更天才的,叫阿尔文·托夫勒。
马云在2014年说,大数据将替代石油成为商业文明的核心动力。而在1980年,那个叫阿尔文·托夫勒的美国人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说,信息将几十亿人口系统连接在一起,产生一个没有人能够独立控制其命运的世界,我们必须重新设计重要的管道,以配合递增的信息流量,这一系统必须依赖电子生物和新的社会科技,第三次浪潮带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超越市场的文明。
所以托夫勒在书中说,数据即财富。
3.信息推动生产模式和流通模式的革命
他的第三个预见是什么?就是他认为,在信息化革命时期,生产模式和流通模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托夫勒说,大市场将分裂成繁复多变的小市场,需要各种形式、类别、尺寸、颜色的产品,这意味着传统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模式将要崩溃,而在流通领域需要一种新的、能够符合多样化需求的新型服务模式。
在今天我们读几十年前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的这两段文字,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为什么?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的制造业文明确实就是这样在发展的,就是被一个数据和科技不断改变的一个过程。
所以托夫勒说,大市场会被碎片成无数的小市场,那么在小市场中,每个人都会有个性化的需求,所以人们就会提出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那么这些定制化的需求有没有可能在生产线上被满足?
那就需要一些新的技术工具,比如传感器、3D打印……这些名词在托夫勒写《第三次浪潮》的时候还完全地没有出现,但是托夫勒已经预感到有这样的可能性,因为信息的变化一定会带来硬件的变化,同时新的需求会推动实验室、生产线、车间的巨大的变革。
一直到2011年的时候,德国第一次提出了工业4.0,就是在呼应第三次浪潮托夫勒所提出的大市场碎片为小市场,人们将提出多样化的需求,然后你有没有可能满足他。
那么第二,在流通领域,我们看到后来出现了电子商务,出现了O2O,那就是人们的信息所产生的需求,需求对服务领域的形态和模式效率提出了新的变革。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工业4.0、中国智造、互联网电商等等的模型,是几十年前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就已经预见到的,他认为最终由信息会推动生产和流通发生连锁性的革命,最终信息产业成为所有产业的一个基础设施。
4.跨国公司崛起,政府角色被淡化
第四个预见是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说,在第三次浪潮的环境下,跨国公司将大规模地崛起。
他在书中预见到说,今天的美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越来越难活下去了,成本越来越高,所以他认为说,未来这些做饮料的、做电器的、做服装的,甚至做汽车的公司慢慢都会离开美国,它到全球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税收成本更低,土地价格成本更低的那些国家去。
但是美国还会留下什么呢?
他认为会留下一些跨国公司,就是这些公司把工厂迁移到了其他国家,但是它的核心数据能力仍然在美国,美国将成为新一轮信息化革命的发动机。
所以信息化革命不会导致第二次浪潮所产生的这些大型企业的消亡,而是会让它们获得一种新的制造和生存的能力。
他说,就全球权力而言,跨国公司的崛起削弱了国家的角色,此时正是离心压力即将导致内部分裂之际。
也就是说,随着发达国家的制造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试图建立一个特殊的全球性生产系统,而这个全球性的生产系统一定会建立在一个越来越高效的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在过去几十年我们会发觉说,确实,全世界的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配套能力和生产体系能力越来越完善。同时,随着跨国公司这些寡头公司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所以它们会在某种意义上替代国家的角色,就是一个企业它所形成的GDP能力就会成为一个中型国家的工业产值之总和。
而那些互联网信息公司,比如说在中国,BAT,我们在美国看到亚马逊、Google、苹果等等,因为它掌握了人类在信息化时代里信息生产和消费的全部数据,那么它就有可能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甚至影响每一个人的选票、政治态度。
所以托夫勒警告说,在一个新的信息革命时代中,大公司有可能削弱政府的角色。
5.个人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
第五个预见是,每一个人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革命时代中,我们的生存状态有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呢?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他认为说,在信息化革命时期仍有可能实现自组织化。
托夫勒说,现在有电脑了,我有可能把电脑放在我家里,我一个人就可能成为一个组织,通过信息网络来获得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给我提供的任务,然后我完成任务以后,通过信息化网络来进行分发,来进行获利。
所以人会摆脱组织,会摆脱公司,成为一个节点。
当人成为一个信息节点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这个本身就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第二点,随着人的自组织能力的提高,那么就可能产生第二个状况,叫作产销合一,就是我既是一个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同时我又是这个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产销合一。
托夫勒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可以看到产销合一者的地位日趋重要。
二、《第三次浪潮》与中国
这本书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后,它非常早地就被引进到了中国。可以说这本书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而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世界发生的事实就是这样。
1978年到1981年,美、德、法、日、英的人均GDP都超过1万美金,都面临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而在这个时候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所以中国在工业革命最后的关键时刻,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产能最大的一个承载国。我们通过进口替代的方式再造了中国的制造业环境,所以中国赶上了第二次浪潮的末班车。
更幸运的是,中国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在阿尔文·托夫勒1980年写完《第三次浪潮》的十年后,1990年出现了万维网,1995年出现了互联网。
而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中国也完成了制造业产能的一个进口替代,我们也同样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景象。
在这个时候,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参与到了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中,比如中国一些非常重要的互联网公司,新浪、搜狐、腾讯、阿里、携程等等,这些公司全部诞生在1998年到1999年的四季度,有很多人像马云、张朝阳、马化腾等等,都是中国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前500人,所以他们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和美国人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大概也就差2到3年。
所以中国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同时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
在过去的20年里,互联网成为了改变人类命运和中国产业经济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预言的历史真正的发生了。
那么全球经济贸易该怎么发展呢?
互联网是过去20年全球产业和贸易发展最大的推动力,那么在未来的20年,达尔文·托夫勒去世的未来20年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说很可能会出现第四次浪潮,它是什么呢?它是新能源、医学革命、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航天航空……
所以我们今天有机会重读《第三次浪潮》,我觉得第一,是一种重温,我们重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改变我们人类生活、家庭和产业结构的伟大著作。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阿尔文·托夫勒对世界认知和瞭望的一种方法论。我觉得任何一个思想观点都可能被老化,都可能会停滞在某一个时间点,但是那个作者思考历史的方式,阿尔文·托夫勒怎么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呢?他的思考方式是不朽的,是永恒的。
所以我们对《第三次浪潮》的解读既是对已经去世的未来学家的一个致敬,同时也是希望通过对他的学习,瞭望到更遥远的未来。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