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問題,家暴和婚變,為何越來越多?性格,經濟,環境,觀念的轉變,是怎麼影響了這一代人的婚姻價值觀?|磚業人士 Bricks
Автор: 磚業人士 Bricks
Загружено: 21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65 просмотров
如有業務需求,歡迎寄信至 [email protected]
【婚姻是共存?還是交易】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婚姻觀,在普遍意義上,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不過,在實際生活當中,婚姻往往離不開現實的利益計算,這是現實難免存在的問題。關於婚姻如何維繫?危機如何處理?這些都需要理性的選擇。列夫‧托爾斯泰說:「建立在理性上的婚姻,才可能是幸福的婚姻。」如何在約束條件下,進行最有效率的選擇?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分析一些愛情與婚姻中重大問題,已經不再是一件特別新鮮的事了。 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把經濟學引入婚姻行為的分析中,並著有《家庭論》一書。書中指出,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婚姻就是一種交易。從找對像到結婚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找目標市場、檢視雙方需求、認同商品交換條件,直到簽訂交換契約的過程。
研究發現,社會對於人文主義,即關注個人整體生活品質的因素,如休閒、關係和家庭,還是選擇關注商品經濟,如促進市場化的因素,如生產力、物質財富和交換的尊崇,在一定程度上,將決定了個人對待婚姻和家庭的意識形態。國家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偏向推崇生產力的進步,社會在多大程度上偏好經濟上的成功,而不是偏向個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那麼也將對個體的認知和行為上產生重要的影響。相對於對人文主義的關注,當商品經濟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以後,個人在處理問題上,就會更傾向於採取一種等價交換的心態,而如果將這些概念應用到了婚姻中,個人很可能就會從功利的角度,去考慮結婚和離婚的問題。
在歷史上,人們的婚姻,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制度婚姻:在1850年以前,人們對於婚姻的需求,主要停留在基礎的需求上:兩個人共同生產,比較容易實現衣食無憂,擁有住所,安全免遭侵害,以及生殖的目標。對那時候的夫妻來說,兩個人的親密只是共同生存以外的附加獎賞,而不是主要目的。
第二階段,友伴婚姻:從1850年到1965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度的穩固,基礎需求越來越富裕,無需過於關注,因此婚姻的重心逐漸轉向了親密和性的需求,雙方開始注重愛與陪伴。
第三階段,自我展現婚姻:1965年至今,人們越來越需要在婚姻中的自我表現、感受到尊重和自身的成長。男人強勢並不甘於成為依附者,女人也邁向追求更高地位的目標,婚姻的製度色彩前所未有地弱化了,人們更多地將婚姻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手段是可供選擇的。自我意識,自身的感受,遠比維護一段感情的必要性來的更為重要。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