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患者逐漸增多,60歲以後應盡量改掉這些壞習慣!
Автор: 養生與健康
Загружено: 24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7 просмотров
老年癡呆患者逐漸增多,60歲以後應盡量改掉這些壞習慣!
隨著人口老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年癡呆(又稱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5000萬名癡呆患者,且每年新增病例數以驚人的速度遞增。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下,預防老年癡呆、延緩其發病進程顯得格外重要。研究表明,60歲以後,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會顯著增加患病風險,因此,及時改掉這些壞習慣,對維護大腦健康大有裨益。
一、久坐不動,缺乏運動。
長期久坐、缺乏運動是導致心臟與腦血管疾病和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因素,也與老年癡呆風險密切相關。缺乏體能訓練會使大腦供血不足,神經元新生和突觸可塑性降低。建議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廣場舞或太極拳;並結合簡單的肌力訓練,如徒手深蹲、牆壁俯臥撐,以保持全身血液循環和肌肉活力。
二、飲食不均衡,偏好高脂高鹽。
老年人若長期攝取過多動物脂肪、鹽分和糖分,不僅會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會在血管內形成脂質斑塊,影響腦部微循環。營養學專家建議:飲食應以雜糧、蔬菜、水果為主,合理攝取優質蛋白(魚類、禽肉、豆製品),每日控製鹽分攝取量在6克以內,烹調方式以蒸、煮、燉為主,少吃油炸、燒烤類食品。
三、社交孤立,缺乏精神刺激。
退休後,不少老人因子女忙碌或居住異地,社交圈突然縮小,容易陷入寂寞和憂鬱。大腦如同肌肉,缺少外在刺激就會「退化」。建議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老年大學或興趣小組,保持與他人的交流,進行下棋、書畫、舞蹈、手工等多種智力和藝術活動,既愉悅身心,又鍛鍊大腦。
四、睡眠不足或作息無規律。
優質睡眠對大腦清除代謝廢物、鞏固記憶至關重要。老年人常因失眠、多夢、早醒等問題導致睡眠時間和品質下降,長期睡眠不足會加速腦細胞退化。建議每天維持7~8小時的睡眠,不要過度依賴安眠藥,睡前避免劇烈運動和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可閱讀紙質書籍、聽舒緩音樂幫助入眠。
五、長期精神壓力大,情緒壓抑。
持續的焦慮、憂鬱情緒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損害海馬區神經細胞,影響記憶力。 60歲以後,應學習調節情緒:可嘗試冥想、瑜珈、深呼吸等放鬆訓練,透過寫日記、繪畫、攝影等方式宣洩情緒;與家人朋友分享心事,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商。
六、煙酒不忌,過度飲酒或吸煙。
香煙中的有害物質和過量飲酒都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腦部血管痙攣、微血管堵塞,進而誘發認知功能下降。研究顯示,吸煙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不吸煙者高出一倍以上;重度飲酒者則更易出現腦萎縮。建議凡事適度,最好能徹底戒煙,酒精攝取每日不超過10克。
七、忽視慢性疾病管理。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若長期失控,會影響全身及腦部血管健康,增加老年癡呆風險。 60歲以後要定期體檢,依醫囑服藥,監測血壓、血糖、血脂指標;同時注意體重管理,維持理想體重指數(BMI在18.5~24.0之間)。
八、單一娛樂,缺乏閱讀與學習。
過度依賴電視、手機等被動觀看娛樂,無法提供大腦足夠的新鮮資訊和思考挑戰。建議每天抽出固定時間閱讀書籍、報紙或雜誌,學習一門新技能、新語言,或參與益智類手機應用程式、拼圖、數獨等益智遊戲,以激發大腦潛能。
九、過度用腦疲勞,不懂得勞逸結合。
儘管保持腦力活動很重要,但連續長時間進行高強度腦力工作也會導致身心疲憊,適得其反。 60歲以後更應學會勞逸結合,每50~60分鐘腦力活動後休息10分鐘,可做一些伸展運動或閉目養神,讓大腦恢復。
十、置身吵雜環境,忽略聽力健康。
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或不配戴助聽器,會導致聽力下降。聽力障礙迫使大腦調動更多資源來處理聽覺訊息,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建議定期做聽力檢測,如有需要及時配備助聽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持續噪音暴露。
結語。
老年癡呆的發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基因、年齡等不可控因素無法改變,但透過調整生活方式、拋棄不良習慣,仍能大幅降低患病風險,延緩認知衰退。 60歲以後,讓我們從今天起,告別久坐、均衡飲食、保持社交、充足睡眠、管理情緒、戒菸限酒、規範慢病治療、積極學習和勞逸結合,給大腦健康保駕護航,活出更精彩、充實的晚年人生!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