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日常養生,做好“動”與“靜”
Автор: WeCare Holistic 全心全醫
Загружено: 15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26 просмотров
歡迎訂閱免費英文newsletter:
Subscribe at https://WeCareHolistic.com
和https://herbalpal.substack.com 谢谢🙏
用Telegram(电报APP)的朋友请加https://t.me/WeCareHolistic中文电报群,或关注s... to中文电报频道:https://t.me/PersonalizedHealth
Follow/Like us on Facebook: / wecareholistic
LinkedIn: / wecare-holistic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愈加重視健康。中老年族群更是把養生提上了重要日程,很多人看書學習、聽養生講座,不可謂不用心。
但是,每每談及養生,必離不開吃中藥、吃補品、吃藥。殊不知,在養生這件事上,身心「動」與「靜」的管理,比補品重要得多。
做好養生的「動」與「靜」
《葉氏醫效秘傳》雲:「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則變,陰動則合,而生五行,各稟其性。
動則生陽
陽虛以動養為先
陽氣是什麼?
精力充沛、處事樂觀、動作敏捷都可以看作是陽氣旺盛的表現。
快走、跑步、騎車、游泳、打球、日常勞動等都屬於動養,這裡強調的是「形動」。
身動為動養,勤於動腦、勤於思考,也屬於動養。常用腦,讓大腦動起來,可以延緩生理老化,讓人思維敏捷、神清腦健、耳聰目明。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習為自己增加「動則生陽」的機會:
多走路,少搭車;多利用樓梯,少搭電梯;看電腦手機的間隙,多做一些伸展運動;多學習,勤於思考;培養自己對運動的興趣等。
注意:
中醫認為,大汗傷氣。運動要注意適度。運動前先做好熱身,不要驟起驟停,以身體微汗、無不適為標準。若每次運動後大汗淋漓、氣喘吁籲、頭昏眼花,不僅無益養生,反而有害健康。
靜則生陰
陰虛以靜養為主
靜坐、睡眠、閉目養神等都屬於靜養,這裡強調的是「神靜」。
對現代人來講,身靜的機會很多,但想做到神靜卻不容易,需要更高的自我修養和生活事業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達到目標。
《類經》雲:“人能安靜,則邪不能幹,故精神完固而內藏。若躁擾妄動,則精氣耗散,神誌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臟之迷因而生矣。”
想要靜心,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① 讓自己從精神到身體,全部放鬆。放下工作,放下手機,或微微閉眼,或眺望遠方,或欣賞一幅優美的畫、賞一片花草,都有靜目養神的效果。
② 選擇安靜的環境,聽一些優美舒緩的音樂,讓各種情緒慢慢放鬆,達到身心的寧靜。
③ 培養一些有益身心的業餘嗜好也是靜養,如釣魚,繪畫、書法,讓心情平靜,對身心放鬆都有好處。
注意:
不管何種形式的養生,都要以人為中心。人不同,養生的原則方法就不同,運動的形式和量也要因人而異。例如陽虛的人以動養為先,陰虛的人以靜養為主,年老體弱者要靜動結合,靜養大於動養。 ■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