侷限誘發療法對腦中風病人的復健幫助
Автор: 布萊克獨木舟生態研究中心
Загружено: Дата премьеры: 20 июн.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3 просмотра
侷限誘發療法
腦中風是中老年人失能及殘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後遺症包括肢體癱瘓、平衡感缺失、感覺功能損傷、知覺認知功能障礙(如半側忽略)、語言障礙、吞嚥困難和大小便失禁等,這些功能受限進而影響病人的心理與社交功能,使日常生活無法獨立。因此,中風病人的復健治療目標在於改善感覺知覺障礙、恢復動作相關功能與日常生活的獨立性,以及提升生活品質。
在中風復健中,上肢動作缺損是常見的功能損傷,僅有5~20%的病人接受密集治療後能完全恢復上肢功能。研究顯示,中風後6個月,約有30~66%的慢性中風病人的患側手仍然失去功能,這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和品質。近年來,隨著神經復健領域的快速發展及腦傷後大腦的可塑性研究,創新動作復健療法顯示了相較於傳統復健治療更佳的治療成效。其中,侷限誘發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是重要的一種。
侷限誘發療法原理與應用
侷限誘發療法的主要原理是透過限制健側上肢的活動,強迫患者使用患側上肢,以此來克服習得廢用現象。中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患側上肢的習得廢用現象,傾向使用健側肢體來替代患側肢體執行功能性任務。此外,患者常使用代償性動作完成任務,例如伸手取物時利用軀幹位移或肩部外展等動作。這些習得廢用與代償性動作不利於神經重組與功能恢復。因此,近年來對於半邊偏癱病人,提倡採用侷限誘發療法來改善患肢廢用現象,提升患側上肢的使用量與動作品質。
侷限誘發療法的治療原則包括:
穿戴手套或其他設備來限制健側上肢,迫使患者使用患側手進行活動。
提供患側手每天至少6小時的密集功能性訓練,連續10天。
使用行為塑造技巧,給予增強回饋,以促進患者的積極參與和進步。
此外,患者在清醒時間需限制健側手達到90%的時間,以增加使用患側手的機會。考量到患者的接受度與臨床機構的時間資源,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Page等學者提出每天5小時、一週3天、持續10週的修正式侷限誘發療法,林與吳等學者則提出每天2小時、一週5天、持續3週的分散式侷限誘發療法,藉由分散訓練時間與延長訓練期間來增加患者的配合度。治療活動以功能性活動為主,如穿脫衣服、抓放積木、拿餐具杯子等。
侷限誘發療法的效果
過去的研究顯示,侷限誘發療法以及其修正式或分散式方法的治療成效均優於傳統復健治療,能顯著誘發中風病人的動作恢復、動作功能的改善、基本和延伸性日常生活功能的獨立性以及提升自覺生活品質。此外,慢性中風病人合併使用分散性侷限誘發療法與軀幹侷限療法,顯示在抓握動作之前的計畫能力改善較多,伸手取物動作前期的軀幹代償動作較少。
總的來說,侷限誘發療法透過限制健側上肢的使用,強化患側上肢的功能,對於中風後上肢動作缺損的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復健治療方法。該療法能夠顯著改善中風病人的動作功能和日常生活的獨立性,提升生活品質,是中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治療選擇。
有些事現在不做 以後也不會做了
布萊克獨木舟生態研究中心2024/6/20紀錄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