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考古新发现:听国宝说话!编钟奏响楚乐音 连接两千年
Автор: 玉麒麟
Загружено: 17 мая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3 770 просмотров
刚刚你听到的是考古工作者对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被盗追回的编钟进行测音时收录的真实原声,前面20秒为编钟单个音,后面7秒为编钟奏响《茉莉花》第一句。
武王墩一号墓是战国晚期的一座楚国王级大墓,古今均被盗扰,文物保存环境已被破坏,考古人员正在对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对乐器类文物展开科学测音,是现代考古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这也让我们得以超越视觉的局限,能亲耳聆听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原声,听国宝说话,与历史对话。
武王墩一号墓编钟 音列完整承前启后
在我国古代,“金声”指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则是乐器“磬”的发声。两千年时间沉淀与编钟原声再现,这种相遇所产生的化学效果,让我们从心底为“金玉之声”感到震撼。
通过科学测音,考古专家发现,武王墩一号墓的一组编钟,音列结构完整。
两千多年前古代工匠校对音准时留下的痕迹,也充满了时代特征。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中国古代编钟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只有中国有,编钟它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礼器的器型,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音乐资料。
2015年,武王墩墓发生盗掘,此后公安机关追回77件被盗文物,其中就包括两组23件编钟。盗掘对地下文物保存构成全面威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武王墩墓抢救性考古发掘正式启动。随着墓葬规模逐渐明确,现在被确认是一座楚国王级大墓。
截至目前,武王墩主墓发现的编钟,仍是被盗追回的这两组,其中一组为9件,另一组为14件,两组编钟保存基本完整,最大的一件通高25厘米,宽约15厘米,重约3千克。最小的一件通高10.4厘米,宽6.3厘米,重量仅有418克。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通过我们对它的测音发现,其实可能还有遗失,在数量上可能都主要是以14件为组。这个数量为什么重要,因为像长台关楚墓,它是楚国的封君级,正好出土了13件的青铜钮钟,和这个14件的青铜钮钟之间有非常好的衔接关系。
仔细观察,在编钟的口沿内侧,存在大量的刻画短线,考古专家介绍,这正是古代工匠调音时留下的痕迹。
据介绍,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专家学者对当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编钟展开过测音工作。自此,对完整的编钟展开测音、采集音像资料,成为学术界、考古界展开相关研究的必备过程。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正好是宫商角徵羽这样一个序列,这个音列模式,和我们后来汉代的所谓四王墓,就包括海昏侯墓一模一样,证明了从战国晚期到汉代音乐是有传承的。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谭军: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在一脉相承当中,因为我们的音乐它具有实用性。编钟音乐它也是如此,它在礼乐这个文明当中是一直传承的。
营造过程繁复 未解之谜很多
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武王墩一号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武王墩墓的营造难度和考古价值如何?独家专访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宫希成,为你解答。
武王墩是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级墓葬。
记者从考古队获悉,此次考古在武王墩墓中发现了少量的竹简,目前正在清理保护中,楚国竹简在我国古文献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很多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出现错误和偏差,楚简的发现让现代人对传世典籍有了更客观的了解。
简牍是我国古人记载传递文字信息的工具,在纸张发明之前,简牍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应用,因为材质相对脆弱,能够保存到今天的简牍都弥足珍贵。
楚国墓葬独特的埋葬方式使得楚简能够大量留存到今天,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简牍就是战国的楚简,楚简的文字具有从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变的独特风格,记载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被称为了解楚国的百科全书。
先秦时代典籍图书的原文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见,我国陆续发现的楚简在帮助人们对史料去伪存真方面立下了大功。比如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道,楚国的先祖中有一位叫做卷章,但是在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的包山二号战国楚墓237号竹简中却有不一样的记载。
楚简记录的文字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约定俗成说法在历史上的最初面目,比如我们常说的成语“大器晚成”,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掘出的竹简《老子》中写的却是“大器曼成”。
楚国鼎盛时期的都城纪南城是楚国最繁荣的城市,也见证着楚国国力的强大,那时的超级大城市是什么样子呢?通过一段文生视频了解一下。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