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攻占長安時,隋兩將屈突通、堯君素做出何選擇?對此如何評價
Автор: Green Work
Загружено: 25 дек. 2018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7 просмотров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從晉陽(太原)發兵直指長安。
此時,正在河東作戰的屈突通調大軍回救,在潼關遭到李淵大將劉文靜阻擋,兩軍對對持許久,後因夜襲失敗,反被大片消亡。
這時候李淵攻占了長安,拘押了屈突通的妻兒家眷以作威脅,並派去屈突通家童想要勸降,沒想到悲痛欲絕的屈突通並沒有就範,反而殺了哭哭啼啼的家童以向李淵表明決心——做一個隋朝的忠臣。
隨後屈突通命不降桑顯和鎮守潼關,可沒想到的是,屈前腳剛走,桑顯和後腳就打開城門投降了。劉文靜立即派人前去追拿,在稠桑(今河南靈寶市北)追上了屈突通,屈固守不動,劉文靜準備再打親情牌命屈突通兒子屈突壽勸降,沒想到屈突通破口大罵:「此賊何來?昔日與你為父子,今日與你為仇寇!」,隨即下令手下殺手兒子。
眼看惡戰即始,桑顯和奔於陣前像屈軍大喊:「京城已經淪陷,你們都是關中人,離開家鄉又能去哪裡呢?」
此聲一呼,屈突通各將士兵齊刷刷放下武器投降,屈瞬間絕望了,於是下馬向東南楊廣方向跪拜痛哭:「臣力屈於此,非敢負國,天地所知,神明共鑒!」而後被壓至李淵面前。
李淵很高興,禮遇並重用屈突通,隋後派其前去勸降堯君素。
屈突通懷著相當「複雜、沉重和萬般無奈」的心情來到了河東,兩將見後不禁對泣,屈突通說:「我軍已敗,而今義齊所向,天下呼應,卿應當早降,以圖富貴。」
沒想到堯君素悲憤決絕,說:」公為帝國大臣,受恩於主,怎能偷生投降,還當別人的說客呢?「
屈突通哀嘆道:」唉,我是屈力才來的啊!「
沒想到堯君素說:」而今我力猶未屈,你何必多言呢?「屈突通懺愧不已只能回去。
緊接著,堯君素在長安的妻子也前來勸降,可大怒的堯君素當場就射殺了她,並對部將說自己乃楊廣的舊臣,承蒙皇恩,誓死捍守,此時軍中糧食尚可堅持數年,等到了那時隋朝滅亡自當自斷頭顱。
於是河東成就堅守了一年直到傳來江都楊廣被宇文化及弒殺了,此時城內已經糧食斷絕出現的人吃人的場面,堯君素部下不得不殺了他開門投降,而堯君素此刻為了他的君臣大義——以身獻祭了。
讀到這裡,我們通過屈突通與堯君素,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君臣大義——忠。
對於很多人持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屈突通並不」忠「,因為他沒有以死相抗,最終投降了。
但是他們兩個人都為了捍衛君臣大義,不負皇恩分別殺了至親兒子、妻子抵抗到最後。
也有人認為,堯君素是毫無意義,不可救藥的」愚忠「,他應該識時務為俊傑,不該白白為一個昏君而犧牲了。
但是,今天的我們應該以什麼角度去評價他們呢?
在屈突通投降李淵歸於李世民部下後,他對李世民忠心耿耿,為人正阿,擁戴明君,他不忠了嗎?
可是,就像我們不能以堯君素的「君臣大義」去要求並責備屈突通一樣,我們也不能用「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標準來評價堯君素。
當然,堯君素這樣為一個不得人心、大勢已去的舊王朝殉葬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效仿,但是他勇於捍衛信念的這種精神本身卻值得我們崇敬和仰望。
畢竟他的心中有一種高於富貴和生命的東西。其實不管這樣的東西是什麼,只要有這樣的東西在,人性的高貴與尊嚴就能在苦難與死亡面前傲然挺立。怕只怕世上的人們喪失了這樣的東西,並且還以喪失這樣的東西為榮。
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堯君素是一個舊王朝的殉葬品,還不如說他是自身信念的殉道者。這種人,不應該被歷史遺忘。
對此,您怎麼看的呢?
1545714539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