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校不是华社的资产。华校非华社资产
Автор: 马来西亚华人时政评述
Загружено: 9 июн.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9 просмотров
“华校是华社最重要的资产”,这句话一直是华教论述的重要基础,也是华教运动多年来能够持续获得华社资源的关键。然而,这一结论也是华校发展最大的桎梏,更是当前华教论述的局限所在。
近年来,微型华小问题备受关注。许多过去位于园丘、乡区的华小因人口流失而陷入招生困境,很多这类学校如今只能依赖友族孩童维持运作。当友族学生占学校的八九成时,这些学校还能称作华小吗?华社是否还应继续提供资源支持其办学?
随着华校友族学生数量的增加,甚至超过华人学生时,友族同胞是否可以加入董事会、董联会,甚至董总?既然华校肩负着母语教育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否意味着马来人应到以其母语马来文授课的国小、国中就读,印度人则应回到泰小,而不是报读华小?
上述问题是传统华教论述难以回应的。一些老华教工作者因传承中华文化和华语教育的角度,不认同华校招收友族同胞,担心华校会因此变质。然而,在我国华人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下,不少乡区华校必须依赖友族孩童维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按照传统华教论述,随着华人人口继续下滑,未来需要传承母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人数也必将减少。这些华校是否完成其历史任务后就应考虑退场?
过去的华教论述从民族情感和族群大义的角度召唤华社支持,其前提是所有华人都必须认同民族大义和情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趋势,许多年轻一代已没有老一辈的民族情感。我们看到许多老一辈华人商贾数十年来为自己的乡团和华校提供了大量资源,但他们去世后,这些乡团和华校失去了下一代的支持。莫泰熙老师生前曾感叹,林老总去世后,其后代也断了与华校的关系。
这些问题反映了今天华教发展的现实困境,也是传统华教论述在今天显得无力的原因。我认为要打破这一困境,就必须拆解华校与华人社会的关系,打破“华校是华人社会资产”的论述架构。华社不应自私地将华校视为华社的资产,而应将华校定位为马来西亚的重要资产,扩大华教格局,这样才能解决当前华教论述的困局。
今天华人人口结构的变化已是既定事实,如果华社坚持将华校与华人身份捆绑在一起,那就必须接受一些地方华校退场的事实。如今许多马来人、印度人和东马原住民愿意将孩子送到华校就读,这违背了华校作为华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的初衷。因此,我们要放弃华校与华社的传统关系,才能回应这些问题,并迎来华教发展的新契机。
如今,许多年轻家长选择华校并不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而是看重华校严谨的办学态度。无论是学业还是课外活动,华校的要求相较其他源流学校更高,在软硬件建设和维护上也领先。这才是华校最大的优势,华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将其转变为继续经营的品牌。
过去几十年,华校一直依赖华社的资源经营,并成功塑造了华校在各族群心中的口碑。如今,口碑和品牌已经建立,华校不应继续被过去的论述局限,应将华校视为马来西亚社会的重要一环,是多元社会无法忽视的重要资产。在这一脉络下,华校可以广纳不同背景的学生,并争取支持华校品牌和口碑的友族捐款和资源。
从现实来看,“华校是华社最重要的资产”这样的论述必将失去号召力。唯有破旧立新,放弃华校只属于华社的论述,将格局放大,推动华校成为全民的重要资产,主动拥抱不同族群,接受来自不同宗教、语言和阶级的学生,让这些支持华校路线和定位的人成为华教发展的后盾,华校的未来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发展。
当然,任何改变都会面对阻力,尤其是新论述势必打破数十年来的华教组织架构。各州董联会、董总等组织也必须大变革。引导华教组织进行改革,是今天华教组织领导人的重要工作。毕竟,只有将华教视为全民资产,广纳百川,才能为华教运动注入新活力,使其继续发展。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