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疼痛調理 1-32 加拿大安大略中醫學院高級中醫師專題講座 胡春申教授 博導 主任中醫師
Автор: 养生调病频道 胡春申
Загружено: Дата премьеры: 7 нояб.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5 просмотров
第十五講 疼痛調理 1-32 加拿大安大略中醫學院高級中醫師專題講座 胡春申教授 博導 主任中醫師
目录
目錄
疼痛概述
老年疼痛概述
關節疼痛性疾病
脊柱疼痛性疾病
軟組織疼痛性疾病
神經源性疼痛性疾病
癌性疼痛及其他特殊類型疼痛
01 疼痛概述
疼痛,是絕大多數疾病的共同症狀,就象心腦血管疾病是人類的最大死因,是醫生必須掌握的救死扶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一樣,疼痛是我們臨床醫生面臨最多的症狀,能否正確調治疼痛,也是醫生能否獲得患者信賴、有沒有病人及病人多少的重要問題。這對患者也同樣重要:心腦血管知識,是救命的知識;正確調治疼痛,是解脫痛苦的技能,所以,也作為本課程的重點,放到最後一次課,帶有總結疼痛的性質。
疼痛,是多數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也是大部分病患的症狀。在美國,有一半以上看病的患者是因為疼痛。
因此,作為醫生,會不會治療疼痛,即能不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是衡量醫生技術水準的重要標誌。作為患者,能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疼痛,特別是能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慢性疼痛,是能不能使自己過上充實而積極的生活的關鍵因素。
1995 年,美國疼痛學會主席詹姆斯·坎貝爾( James Campbell )提出將疼痛列為第五大生命體征;
2000年,美國第106次國會把2000-2010年定為“疼痛控制與研究的十年”;
2001年2月,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第2屆亞太地區疼痛控制會議(APSPC)上,學者們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人權”。
2002年,第十屆國際疼痛大會(IASP)與會專家達成共識:疼痛是繼血壓、心率、體溫、脈搏後第五大生命體征。
從2004年起,國際疼痛學會將每年的10月11日定為“全球征服疼痛日”。醫學界認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而今,世界衛生組織將疼痛確定為繼血壓、呼吸、脈搏、體溫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征”,對疼痛的研究越來越被重視。
疼痛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
急性疼痛,指持續時間短於1個月,常與手術創傷、組織損傷或某些疾病狀態有關。例如我們上一個頭痛病案。
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指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可在原發疾病或組織損傷癒合後持續存在。
急性疼痛,一般應當由專業醫務人員處理。
慢性疼痛,患者自己是關鍵因素。
慢性疼痛,指無持續存在的病理學變化而遷延超過正常病程的一類疼痛。其臨床過程較急性疼痛更長,臨床表現更複雜和多樣化,一般的治療方法或藥物不能滿意的緩解或完全控制疼痛。
需要強調的是,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
這不僅僅在於疼痛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慢性疼痛中,長期的疼痛刺激可以促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病理性重構,使疼痛疾病的進展愈加難以控制。
而及早控制疼痛,至少可以延緩這一過程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於患者而言,慢性疼痛也不僅僅是一種痛苦的感覺體驗。調查研究顯示,慢性疼痛可以嚴重影響軀體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使患者無法參與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動。
慢性疼痛是現代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在北美地區,慢性疼痛是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常見病。慢性疼痛也是臨床多學科面臨的醫學難題之一。受慢性疼痛困擾人口比例,在全世界發達國家總人口中高達30%。例如美國的2.3億人口中,約有7千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單是慢性腰痛一項,所造成的損失每年就高達數百億美元。
但是,就目前人類所掌握的有關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心理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認識範疇,很難對每個病例確定病變部位,以及所涉及的神經支配機制,從而作出不同的診斷,並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如何進一步向此目標邁進,將是全世界疼痛臨床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急性疼痛常伴有代謝、內分泌甚至免疫改變,而慢性疼痛則常伴有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改變,需要及早給予治療。
從醫學倫理學和尊重人權的角度出發,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應該充分認識到患者有陳述疼痛,得到完善鎮痛、受到尊重並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權利和知情權。臨床上應加強對疼痛的重視。只有正確地認識疼痛,才可以正確地進行評價和治療。
胡春申教授 博導 主任中醫師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cszcrymzc
歡迎諮詢 敬請訂閱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