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市场的问题全是特朗普造成的嘛?《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Автор: 退役的对冲基金交易员
Загружено: 24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3 просмотра
最近美国债券市场出了点大问题,但这次事情的起因,恐怕不只是唐纳德·特朗普。
4月9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大多数国家的关税暂停90天。为什么突然让步?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国债市场的动荡。关税消息一出,美国国债收益率跳涨,连特朗普自己都承认,这让市场“有点不安”。国债市场抛售严重,拍卖需求疲软、价格波动剧烈,甚至传出“甩卖”迹象。
要知道,美国国债一直被视作全球最安全的资产,是市场动荡时投资者避险的首选。如果连它的安全性都被质疑,全球金融体系的定海神针就会动摇。更别说,美国政府目前光是偿还36万亿美元国债的利息,就已经耗掉了五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与此同时,许多家庭和企业的借贷成本,也跟国债利率直接挂钩。
上一次美国国债市场遇到这么多问题,还是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当时,美联储通过大规模买入国债来稳定市场,一周之内买了3620亿美元。
但这次,美联储面临的局面更复杂。除了经济增速和就业的风险外,现在还得顾及通胀问题。如果贸然启动新的购债计划,市场肯定会解读成货币政策转鸽,而这是美联储现在最不希望的局面。
那怎么办?
其实,最近的无序抛售,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很多养老基金、寿险公司和公司债基金,手里大量持有国债衍生品,比如国债期货和利率互换。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长期的公司债不够,他们就用国债衍生品来凑,搭配一些短期公司债,追求更高收益,同时控制资产组合的期限结构。据估算,单是在本月初,这类机构在国债期货上的多头仓位就超过了1万亿美元。
问题是,这种交易得有对手方。对手方是谁?是对冲基金。它们做空国债期货,同时买入现货国债,从中赚取所谓“基差收益”。但这个收益并不高,所以对冲基金会加杠杆,放大收益——有的甚至一美元本金就借49美元,杠杆高得惊人。
这就把货币市场基金和一级交易商(像高盛、摩根大通)也拉进来了。货币市场基金把钱借给一级交易商,一级交易商再把钱借给对冲基金。
整个生态系统,存在三个关键隐患。
第一,太依赖货币市场基金,一旦市场动荡、基金遭遇赎回,它们可能不愿意继续放贷。
第二,一级交易商即便手里有钱,也可能为了降低风险,减少对对冲基金的贷款。
第三,也是最大的风险点,就是这些高杠杆的对冲基金。一旦市场波动加剧,它们会为了止损、保护本金,迅速撤出仓位。但如果大量对冲基金一起这么做,价格就得大幅下跌,才能吸引别人接盘。最近特朗普关税消息引发的动荡,就有这方面因素。
还有一个麻烦,当市场波动大,期货交易所会提高保证金要求,迫使对冲基金追加抵押品。如果资金周转不过来,就只能平仓,把手里的现货国债砸向市场,哪怕是“甩卖”。
虽然这次状况还没有严重到2020年3月那种地步,但市场情绪依然紧张。如果局势恶化,美联储又要怎么救场?
直接大规模买入国债,行不通。那会被市场解读成货币政策转向量化宽松,美联储不希望释放这种信号。
那怎么办呢?文章建议,可以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工具(SPV)”,和财政部合作,专门接手对冲基金手里这种“做多现货国债+做空期货”的组合。
这样做有三大好处:
第一,明确告诉市场,这是为了维持市场功能,不是货币政策转向。
第二,美联储只向SPV提供有抵押贷款,SPV持有的投资组合本身对利率变动不敏感,纳税人也不用担心利率波动带来的亏损。等市场恢复,期货合约到期,SPV就自动清盘。
第三,通过拍卖方式购入,让这类资产价格低于正常水平,那些风险控制不当、靠SPV接盘的对冲基金要自己承担部分损失,避免道德风险。
其实,150年前,《经济学人》的前主编沃尔特·白芝浩在《伦巴第街》一书里,就定义过央行在金融危机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今天的美国国债市场,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也需要属于当下的新型“最后贷款人”机制。
有人把这个新方案称为“合成最后贷款人”。叫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现在确实需要新的手段,来应对全球最重要金融市场中的这场功能失调。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