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談學人與六年國建之一1992
Автор: chiahsing drchiang
Загружено: Дата премьеры: 28 апр. 2020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65 просмотров
這是公視訪談紀錄,丁守中教授訪問行政院青輔會蔣家興主任委員,談國家建設研究會議。之1, 1992。
補充
關於擴大延攬海外學人與留學生回國服務,促進國家發展方面,我們做得很好,有一份優良的貢獻,我們深引以為傲。我找出自己的三篇文章「台灣的留學政策與國家發展」、 「科技發展 人力資源與國家現代化發展」和「延攬菁英促成國家發展」,裡面有詳細的述說。這裡我大約引述: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五十餘年間,創造出優異的經濟成就和繁榮的社會,尤其在政治上和平地走向自由民主政府體制,台灣經驗彌足珍貴。造就這樣輝煌成績,背後必有諸多成因,教育普及與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其中我國開放性的留學教育政策、政府持恆輔導留學生回國服務、以及保持與居留在世界各地的學人密切聯繫並延攬他們回國服務或創業,皆有一份影響和貢獻。政府、民間和海外學界共同營造了國內外人才、資訊暢通流動的良好開放環境,使得人才、新知識、新技術、新觀念、新思想不斷引進國內,事半功倍的讓國家快速走向現代化國家的坦途上。
召開國家建設研究會
自民國61年首屆國家建設研究會(以下簡稱國建會)召開以來,至84年已在國內舉辦十九次,而與國建會相輔相成的北美華人學術研討會在國外召開五次會議。藉由這些會議的舉辦,建立了國內各界延攬海外學人的橋樑,也暢通海外學人對國家建設提供建言的管道。以在國內舉辦的國建會為例,截至上屆(84年召開)會議為止,總計有3,723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參與,提出9,162項建議,涵括政治、外交、財經、社會、教育、文化、交通、農業、環保、衛生及科技發展等各層面,歷年來對於政策導向、制度建立與行政革新,均提供了寶貴的意見,這些建議,有百分之八十被政府參考採擷(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國家建設研究會籌備委員會秘書處,民國84年,頁177)。國建會凝聚了海內外學者專家精湛學養與開闊智慧,而政府虛心請益借重,在在促進了國家進步發展。
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會議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會議(此項會議由行政院科技小組主導,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與台灣的中國工程師學會共同召開;青輔會是重要的參與機關之一)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與台灣的工程師學會於1966年至今每二年在台北召開一次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已召開十六次會議。會議原始訂有明白目的,是為求祖國的科技自信、自強、自立,我民族有此潛能,正待觸媒來將潛能發揮(趙曾玨,民74,頁56)。會議配合國內經建發展,將國內需要的技術引介進來,同時為新技術的發展提供方向和途徑。李國鼎先生指出,對台灣的科技、經濟發展,旅居在海外的學者專家,適時的引介先驅技術來華,其功績不能令人或忘。十六次會議涵蓋工程技術廣博,例如最近一次會議在去年底召開,以建立台灣成為「高科技島」為主題,分組就電子、光電與通訊、資訊、機械、航太、材料、化工、生物醫藥、環保與能源、公共工程、資訊通訊基礎建設、二十一世紀工程教育等深入研討。三十年來有些題目是「連貫性」、「整合性」及「時代的嚮導性」一再研討,去解決問題,尋找發展的方向。這項會議就是像一個活動精湛的知識庫,國內外互相交流工程技術、知識,發揮了促進國家與世界同步發展的契機功效。
聯繫海外學人、學術團體
為擴大國家建設參與層面,政府舉辦國家建設研究會,參與的海外學人眾多。為了加強彼此間之聯繫合作,與延續對國家建設提供建言的管道,由旅居紐約地區者,於六十五年率先成立「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而後陸續在美、加、歐、日等地區成立32個國建學術聯誼團體。另外青輔會輔導各專業領域學人成立專業性學術團體,共有科工、光電、航太工程、生物學會等,以及如中山學社、中國研究學會等人文、社會方面的學會計有72個。青輔會為加強與這些學會聯繫與服務所採行的主要措施包括:協助辦理學術研討及專題座談會,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以及海外華人學會與國內業界共同辦理尋才回國服務等活動。經過政府多年的努力及海外學人的熱誠參與,海外華人學會發揮了下列四項重要貢獻(陳雅如,1992,p.195):
--建立國內外學者專家直接溝通管道;
--促進學術交流合作提升科技研究水準,增進國際合作機會;
--結合海外華人力量,協助政府拓展總體外交工作;
--協助延攬人才返國服務,解決國內發展瓶頸問題。
我們回顧留學生及海外學人對國家發展的貢獻。經由海外學人返國服務或提供建言對國家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不勝枚舉,謹擇要分振興產業經濟、推動民生建設、提升學術水準、發展兩岸關係等幾方面加以簡述:
∙ 提升學術水準:返國服務的海外學人除投身於產業界外,亦有許多透過各種短期訪問及講學的獎勵措施延攬回國的學人,在各大學或學術研究中心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此對於國內學術研究水準的提升,有大助益,且對於人才培育的教育紮根工作,亦有極深的影響。
∙ 振興產業經濟:臺灣地區土地及天然資源有限,發展經濟所可憑恃的優勢應仍是高素質的人力及充裕的資金,其中海外學人高素質人力的運用更是不容忽視的珍貴資源。政府藉由國加建設計畫、促進國內大企業與國外大企業技術合作,並輔導投資國外擁有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以引進十大新興工業所需的技術,並提出許多促進產業升級及獎勵投資、融資辦法,吸引擁有專業知識、技術的海外學人返國投資或服務,以發揮所長,並提升國內產業經濟的發展。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在1973年創立,一直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為任務;新竹科學園區在1980設立,其將臺灣經濟由加工出口轉變為科技發展,成功地扮演引進高級科技和培育高級科技人才的重要角色。它有效地結合各種資源、人才、服務,為民間高科技企業提供良好投資環境,使科技產業得以有效規劃發展。奠定了今日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地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推動台灣高科技發展以及國家現代化兩位巨人推手孫運璿資政和李國鼎資政,當時他們分別是行政院院長和行政院科技小組召集人,他們高瞻遠矚,開闊無私,努力福國利民,功在國家; 他們經常藉由上述國家建設研究會和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議的召開,聽取海外學人對於國家發展的各項寶貴建言,並劍及履及交代實踐,他們親自當面延攬了許許多多海外頂尖的精英人才到中央研究院、工研院等投入高科技研究,或回國到科學園區開創高科技事業等等。例如,光電十年計劃就是李資政在1984遠到加州Anaheim 邀請50位物理學者一齊召開了三天會議,由國科會科學組和我們從「海外人才庫」中尋找有關的教授、專家來研商。請教他們什麽是光電科技?內容為何?為什麽是未來的重要高科技產業?需要哪些條件才能發展?我們的條件如何?如台灣決定發展,要做那些策略措施?從哪裡延攬人才?………等等問題,大家談得很仔細,隨即訂定光電十年發展專家計劃,孫運璿院長和李資政請石大成博士回國主持推動。光電工程學指的是與光、電同時相關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光電範疇很廣,從光纖、光通訊、光儲存和光顯示、液晶面板、LED照明、太陽能光電等 ……都是。孫資政過世時,石大成說:「孫運璿給了台灣一個機會,沒有他的大力鼎助,何來台灣今天破兆元的光電業產值?」。如今光電、半導體產業是政府現階段所推動「兩兆雙星」重點產業之一。其他如台灣近年汽電共生成效驚人,最早也是學人帶來新訊息,新觀念,極力推動來的。1980年代初台灣的汽電共生發電量接近零,當時美國全國的汽電共生發電總量已達總發電量15%以上,美國德州大學陳謨星教授是一位世界級的電力專家,他契而不捨建議台灣一定要修改電力法發展汽電共生以補充未來總發電需求量。趁1987在休士頓召開「第二屆北美華人學術研討會」時,訂為主題,邀請台電董事長、總經理、經建會官員、國內外電力專家共同研商,又實地參觀全球聞名的Dow Chemical 公司的汽電共生發電情況,如此讓大家有了深刻體認,認同台灣無疑問的應發展汽電共生發電。回國後又經過約一年台電主動密集召開專家會議,修法並建立配套回購電力等措施,我記得等到電力法規修正鼓勵民間發展汽電共生發電,提行政院院會通過時已是俞國華院長任內的事。我查了最近的資料,民國95年國內汽電共生有717.4萬瓩裝置容量,約為台電同年總裝置容量4000 萬瓩的17.9%(此汽電共生有717.4萬瓩數值是台灣合格汽電共生電廠的總裝置容量,非指的台電的購入電力,汽電共生售電率約為34%,即244萬瓩,等同一個核四廠預計的270萬瓩裝置容量)。台灣汽電共生有大成效,從無到有,這是國家建設研究會的一個成果例子,先有傑出的學人帶來一個被忽略的電力發展新訊息、新觀念,有高瞻的政府支持,台電有開闊的認知虛心接納,又有民間的發展活力,終於成就一項大改造。
∙ 推動民生建設:透過國建會的討論,海外學人對於國家民生建設也提出許多具體可行建言,舉凡社會福利、交通建設、醫療保健等各方面,均有開花結果的成效,例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已納入充實社會福利相關規定;「兒童福利法」於八十二年修正通過,對兒童福利的保障更上層樓;「殘障福利法」於八十四年修正通過,提升殘障福利的品質;老人福利相關的政策近年來也一直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實行;國民年金制度的規劃;交通網絡的規劃與建設;加強電信網路建設,以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國營事業民營化的推動等等(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82年,頁59-87,105-146;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國家建設研究會籌備委員會秘書處,民國84年,頁79-83,95-102,125-134)。
∙ 發展兩岸關係:因有鑑於兩岸關係對國家施政及未來發展具關鍵性影響,八十一年召開的國建會特舉辦「兩岸關係發展座談會」,而八十四年國建會更首次增列兩岸關係研究組,顯示政府希望借重學者的專業意見,改善兩岸之間的關係。海外學人從早期扮演協助推廣臺灣經驗的角色,爾後由於大 陸出國留學生人數逐漸增加,我們鼓舞邀請大陸學人與留學生參與海外學人舉辦的學術研討會與聯誼活動,增進彼此溝通與瞭解,消除彼此認知差距,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