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護家園,英雄典範-蔣渭水
Автор: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Загружено: 25 янв. 2021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576 просмотров
110.1.21
今(110)年是蔣渭水先生成立「臺灣文化協會」100周年。遙想100多年前的日治時期,臺灣有識之士深刻瞭解到採取武裝方式抗日的流血代價太大,成功希望又太渺茫,應該尋求其他策略;於是,蔣渭水以促進文化與民族運動為目的,創立「臺灣文化協會」,成為發起非武裝抗日運動的根據地,更帶領民眾邁入「知識自覺」的年代。
一、蔣渭水,宜蘭人,年幼時遭逢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在日本治理的環境中成長。20歲考上總督府醫校(臺大醫學院前身),就學期間受到國父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成功之感召,畢業後在繁華的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將所得全都奉獻給文化與民族運動。
二、民國10年,蔣渭水有感於臺灣民眾受到日本愚民政策影響,普遍教育水準過低,他以醫生治病的角度,診斷臺灣人民患有「知識的營養不良症」,於是創立「臺灣文化協會」;透過發行報刊、設置讀報社、舉辦演講會、電影欣賞會及戲劇活動,宣揚民族主義及民主思潮新知,以促進百姓對知識與政治的覺醒,同時也宣導改善不良風俗與陋習、傳播衛生觀念等,獲得大眾熱烈回響,並激發了多次學生運動與農工運動,是臺灣社會運動的開端。
三、蔣渭水被總督府視為是「第一領導者」、「煽動民族反感者」,前後遭到十餘次監禁,依舊抹滅不了他的熱情與行動力。令人惋惜的是,他在41歲那年感染傷寒英年早逝,民眾舉辦了「大眾葬」,各地趕來參加的人民約有5千餘人,將整個大稻埕擠得水洩不通,總督府不得不派大量警吏沿途警戒取締,但蔣渭水在人民心中散播的思想早已生根,更推動了臺灣民主自由的進程。
唐代孫思邈認為醫有三品:「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人稱「臺灣孫中山」的蔣渭水先生,用宏觀遠大的視野看待醫生這個行業,盡自身之力,從醫病到醫國,並將前瞻思維實踐在社會大眾之中,真正做出讓人民有感、起而效尤的具體行動。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之所以會成為英雄,除了大環境因素,人們總能從其身上看見堪稱典範的特質,當我們緬懷這些英雄的偉大事蹟與貢獻時,也應引以為鏡而自強不息。國軍官兵更應重視所負任務及使命,期勉自己發揮功能,為保護國家人民、捍衛民主自由奮戰到底。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