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御窑千年》:历史学家阎崇年撰写的简明瓷器文化史
Автор: 365读书
Загружено: 28 апр. 2020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05 просмотров
历史 |《御窑千年》:历史学家阎崇年撰写的简明瓷器文化史本书主要思路:
宫廷⽂化影响瓷器⽣产。
⽅式:御窑,专为皇帝烧造瓷器的⼿⼯作坊。御窑集天下精华于⼀身:有雄厚的国家财⼒⽀撑,材料选最好 的,⼯匠挑最优秀的,品味和审美⼜直接出⾃皇帝本⼈。对⺠间制瓷⼯艺来说,有着天然的示范作⽤。
御窑的历史:明清时代才正式出现,但本书的作者阎崇年认为,⼴义的御窑,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宋元时代。那 时也有为皇家烧造瓷器的机构,是明清时期御窑的雏形。
⼀、宋代御窑的由来:在1000年前,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就在景德镇建⽴机构,督造瓷器供官⽅使⽤, 这是宫廷主动介⼊瓷器⽣产的⼀条明确纪录。 御窑设⽴的契机:
1、宋真宗⽣活的时代,瓷器正在逐步取代⾦属器,成为当时⼈们最常⽤的器⽫,这个潮流对皇家来说,也不例 外。 背景:唐宋时代有⼀个⼤背景,就是商业发达,但是⽤于流通的铜钱却不够⽤。政府对铜的管控⾮常严格,熔 化铜钱,私⾃铸造铜器的⾏为会受到严厉打击。⾦属不够,⼤量的器物只能⽤别的材料制作。唐宋时期,烧造 瓷器的⼿⼯作坊⼤量兴起。为包括皇室在内的各个社会阶层接纳。
2、景德镇⽣产的瓷器品质很⾼。
景德镇的区位特征:
2.1、景德镇地处亚热带,这⾥⽓候温润,有利于瓷器坯胎保持形状,也有⼤量的⽊材燃料供应烧造;
2.2、景德镇周边,有三条河流,形成三⽔环城之势。制瓷⼯业,需要⼤量的⽔,⽤来驱动碾⻋粉碎瓷⽯,冲洗 瓷⼟,另外发达的⽔系,有利于瓷器的交通外运;
2.3、景德镇附近⾼品质的瓷⼟⾼岭⼟。⾼岭⼟是⼀种质地疏松的矿物,它洁⽩细腻,有很好的可塑性,在当时 的技术条件下,可以仿制出许多⾦属才能锻造出来的形状,其他地⽅的瓷⼟做不到。⽤⾼岭⼟塑造的瓷器胚胎,经过1300摄氏度的高温煅烧,质地均匀细腻、色泽光洁,稳定性特别好。
2.4、原料的品质⾼,⽣产的条件适宜,四⾯⼋⽅的能⼯巧匠云集景德镇。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 1004年,因为⼈⼝繁盛,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正式成为⼀个⾏政单位,从此⼀千多年,再没有更改过名字。
3、景德镇的创烧的⻘⽩瓷,恰好迎合了当时的宫廷⽂化⻛尚。宋真宗崇尚⽂化,宫廷的⽇⽤品变得精致起来。 景德镇创烧出⼀种特别的瓷器,叫“⻘⽩瓷“。这种瓷器,据说是⻘⾊如天,明亮如镜,薄得像纸⼀样,敲击起来 声⾳清脆响亮。它的⾊泽和质感接近翡翠,被当时的⼈⽐作⽟⽯。⽟,受到中国⽂化的⻘睐,是君⼦温⽂尔雅 的象征。景德镇的⻘⽩瓷烧造,正好迎合了真宗皇帝喜欢⽂学,崇尚⽂化的⼼理状态。
⼆、元代御窑的发展
1、⻘花成熟:⻘花瓷,是在⽩底瓷器上,⽤蓝⾊颜料绘制各种图案。这种瓷器,成熟于元代,⾃那以后,就成 了瓷器⽣产的主流,贯穿明清,成为最常⻅的瓷器品种。
2、审美的由来:
2.1、从颜⾊上来说,蒙古⼈是来⾃草原的⺠族,蒙古⼈敬奉上天,在颜⾊上崇⽩尚蓝,蓝⽩相间的图案,符合 他们的审美;
2.2、从装饰花纹上说,成吉思汗征服⻄域,很多来⾃波斯⼈来到中原,在蒙古朝廷出任要职,伊斯兰艺术中花 纹繁复的特点,也被引⼊到⻘花瓷的⽣产中;
2.3、从⻘花瓷瓷上绘画的主题来说,对于这些蒙古和⻄域的⼈⼠⽽⾔,中原汉⽂化⼗分新奇,所以⻘花瓷的花 瓶上,还会有很多汉⽂化元素的图案。 3、浮梁磁局:
3.1、浮梁磁局:元代唯⼀⼀个负责宫廷瓷器⽣产的机构。浮梁,是⼀个县的名字,景德镇曾经是浮梁县下属的 ⼀个⾏政单位,说来说去,还是景德镇承担了宫廷瓷器的烧造。
3.2、运作实况:草原⺠族特别喜欢⼯艺品、重视⼯匠,忽必烈建⽴的⼤元,确定了以汉地为中⼼的⽴国发展政 策,⼤量的制瓷⼯匠就被安排在了景德镇。那时景德镇的⼈⼝,⽐南宋末年激增了40%,这些⼈被编⼊匠籍, 通过世袭,⼀代代为朝廷烧造瓷器。景德镇附近⾼品质的瓷⼟,也会被皇家垄断,不少矿坑只有皇家才能采 集,⽽且每年采集的数⽬是⼀定的,⼀旦满额,就⽴即封闭,任何⼈不得染指。
3.3、浮梁磁局的过渡作⽤:浮梁磁局存在的时间并不⻓,⼤概和元代相始终。到了元末,明朝开国皇帝,驻扎 在浮梁县,与陈友谅对峙了很⻓时间。浮梁磁局的⽣产烧造,应当给了朱元璋很深的印象。即位为帝后的第⼆ 年,朱元璋依托宋元两代的基础,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所御器⼚,为皇家烧造瓷器。
三、明清时代的御窑
1、御窑制度的细节:
1.1、明清时期的御窑,称呼有两个,在明代叫御器⼚,在清代叫御窑⼚,⽣产靠朝廷颁布的图样、模型决定;
1.2、御窑烧造瓷器,有⼀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清代的御窑,主要烧造三种瓷器:皇家瓷、王府瓷、⼀品宫瓷。
1.3御窑烧造瓷器,质量要求很⾼,对次品有严格的处理。在明代,不合格的瓷器直接被打碎抛弃。到了清代, 皇帝考虑成本问题,逐渐变通,对不合格品,要么依然解送京师,作为赏赐之⽤,要么就在景德镇卖予⺠间;
1.4御窑的经营需要经费和管理。明代的御窑,经费来⾃江⻄地⽅,宣德以后由皇帝派内廷宦官前去督造,勒索 横⾏。清代的御窑,经费划拨,从江⻄省的地⽅财政,逐步改为九江关的关税。御窑在管理上直属养⼼殿造办 处,由皇帝亲⾃选任有能⼒的⼈,出任督陶官,监督⽣产流程。清代对御窑的监管,⽐明代更加有⼒。
2、宫廷好尚对瓷器烧造的影响:
2.1、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根据五⾏之说,崇尚红⾊,在位期间,就要求御器⼚创烧红⾊釉彩的瓷器,烧造红⾊纹饰的瓷 碗; 明成祖朱棣:久居北⽅,接触到蒙古故地的审美,⾮常喜欢⽩⾊,所以他的时代,御窑⼜⼤量烧造了甜⽩瓷。 明武宗朱厚照:受伊斯兰⽂化影响,烧造了许多伊斯兰纹样的瓷器; 明世宗朱厚熜:崇尚道教,嘉靖年间御窑烧造的瓷器,受道教⽂化影响很深。
2.2、清代康乾盛世的瓷器烧造:
2.2.1、复古⻛格,在瓷器的审美上追寻古意。 缘由:清代皇帝对中原的汉⽂化,投⼊了巨⼤的精⼒。中原汉⽂化,特别尊崇古代的智慧和审美。在这样的⻛ ⽓之下,三位皇帝要习得汉⽂化,⾃然也就会有复古的情结。
康熙时期的⽂⼈画瓷:康熙时期,有四个⼤的⽂⼈画画家,他们都姓王,合称“清初四王”。四王在当时,是⽂⼈ 画的集⼤成者,在模仿古⼈意境⽅⾯,饱满纯属。康熙皇帝就请他们,为⾃⼰的瓷器创作画⾯样稿。瓷器上的 绘画,被拔⾼到了⽂⼈审美的⾼度,算得上是康熙皇帝对瓷器烧造的⼀个巨⼤影响。 雍正稍早仿古瓷器:宋代瓷器属于素瓷,内敛、清雅、平和精致,很对雍正皇帝的胃⼝,得到他的推崇。但是 到了清代,宋代烧造素瓷的技术⼯艺,都已经失传了。
为此,皇帝给景德镇的御窑⼚提了⼀个⼤难题,那就是 要仿烧宋代⻛格的复古瓷器。 督陶官唐英不辱使命:唐家和曹雪芹的曹家,出身⼀样,是服务宫廷的包⾐,地位并不⾼。唐英本⼈,出⽣在 康熙年间,在乾隆⼆⼗⼀年去世。他七岁时⼊学读书,16岁进⼊养⼼殿造办处供奉,⼀直负责为宫廷瓷器的烧 造,绘制图样。在造办处供职的岁⽉⾥,唐英⻅识了很多名家名画,也得到了当时知名画家的提点。
到了雍正 三年,唐英的画样,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雍正六年,皇帝命令唐英前往景德镇,驻扎在御窑⼚⾥,直接监督瓷 器烧造。 在景德镇,唐英和⼯⼈们同⽢共苦,吃穿住睡,都和⼯⼈⼀起,深⼊各个⼯种,了解他们的原料、⼯艺,⽤了 三年时间,深⼊掌握了瓷器烧造的全过程。由于唐英兢兢业业,理解了很多⼯艺的细节,雍正皇帝⼼⼼念念的 仿古瓷器,最终在唐英⼿下仿制成功。 从雍正六年,到乾隆⼆⼗⼀年,他在景德镇⼲了将近三⼗年,前后督造瓷器上百万件,他还编纂书籍,从理论 上总结了景德镇的制瓷⼯艺,他本⼈也被后世遵奉为瓷神。
2.2.2 清代的瓷器创新 :创造前代未有的新⼯艺,烧造新品种的瓷器。主要有清代创烧的珐琅彩和粉彩瓷器。 引进珐琅彩:珐琅,是法兰克的⾳译,它对应的现代⼯艺就是搪瓷,这种⼯艺,是把玻璃或者陶瓷粉末熔化, 附着在⾦属等器⽫外部,然后烧结定型。康熙年间,⼀种把珐琅彩⾊颜料画在器⽫上的技术,传⼊中国。当时 康熙皇帝,⼼态开放,乐于接受⻄洋事物,⾮常喜欢珐琅彩的样式,于是,宫廷接纳了许多传教⼠和⻄洋宫廷 画师,希望把画珐琅的技术,从⾦属器移植到瓷器上边来。
因为当时珐琅颜料依赖进⼝,珐琅料在烧造过程中容易流淌,所以珐琅器的制作成功率低,⼯艺要求严苛,于 是皇帝下令,让景德镇只烧造许多通体洁⽩的瓷胎,然后运进京城,再让画师把材料画上去,康熙皇帝⾮常重 视珐琅彩瓷的⽣产,康熙年间⽣产的珐琅瓷器,最后落款,不是康熙年制,⽽是康熙御制,可⻅皇帝都有亲⾃ 参与。
整个清代,珐琅彩都属于皇家的珍品,珐琅彩的使⽤,仅限于宫廷,它的烧造总量不⼤,不同瓷器上的 图案也很少重复。粉彩的诞⽣:康熙晚年,景德镇御窑的⼯匠,受到珐琅彩的启发,开发出了粉彩的⼯艺。粉彩的制作,是在烧 好的瓷胎上,先施放⼀层含砷的玻璃粉底。然后涂上颜料,由于这层粉底的作⽤,颜⾊就在瓷器表⾯粉化开 来。
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颜⾊总体来说变成了浅⾊调。这样⽣产的瓷器,表⾯平整均匀,⾊泽清 淡、柔和,⾊彩的边界处过渡⾮常⾃然,符合中国浑然天成的审美情趣。 粉彩瓷器的创烧,是清代御窑最为突出的创造,是中国古代创制的最后⼀种彩瓷的样式。和元⻘花有点类似, 粉彩⼀出,⽴即影响到了⺠间瓷器烧造的⻛向,到了乾隆年间,粉彩瓷器⼤量烧造,连⼀般的⽇⽤器,像盆, 碗,瓶、罐,都普及了粉彩的样式。
⾄今,在彩绘瓷器⾥边,坐第⼀把交椅的是⻘花瓷,⽽能与之抗衡的,就 是清代⾼峰时期创新出来的这⼀粉彩瓷器。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