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資原則 | 股神唯一授權 | 態度比智商更重要!Part 2
Автор: Wealth Gem
Загружено: 4 апр. 2022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97 просмотров
《Warren Buffett's ground rules》一書,獨家收錄1956-1969年巴菲特寫給合夥人的33封信。看股神巴菲特親口闡釋自己60年不敗的操盤智慧,並創造年化報酬近24%的驚人績效。
一起來跟Jeremy Miller學習股神的投資成功之道!
#巴菲特 #WarrenBuffett #說書 #books #WarrenBuffettsgroundrules #bookclub #投資 #股票 #高回報 #股市 #財商 #巴菲特hk
#理財 #增值 #退休 #退休部署 #收息 #增加收入 #理財 #理財入門 #理財習慣 #投資新手 #資產管理 #投資必知 #財務自由 #慳錢大法 #投資機遇 #財富管理 #財務自由 #輕鬆致富 #理財貼士 #抗通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理財頻道 分享理財小貼士, 助你輕鬆致富
網址: www.abcfinancechannel.com
Facebook: / abcfinancechannel
WhatsApp: (852) 5628-5626 5626-7267
上次我們討論了巴菲特一年一度給股東的信給我們的啟發
我們說了5項原則中的頭3項
這次我們會說第4和5項
最重要是最後我們會終結可以怎樣應用這些原則
作為個人、老闆或管理層
我們可以怎樣運用我們的時間和資源
第四個基本原則是業績的好壞,要知道跟誰比
巴菲特很早就説過:業績是相對的。相對的意思,就是有合適的比較對象。
那個用來比較的指標,可以是美股幾大指數,比如道瓊斯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等。
巴菲特曾經視道瓊斯指數為指標,並以跑贏道瓊斯指數為目標。
如果某一年道瓊斯指數下跌了10%,而他的投資只跌了5%,他就認為自己獲得了勝利;反過來,如果某一年道瓊斯上揚了25%,而他的投資只增長了20%,他就覺得自己失敗了,堅決不會為此慶祝。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巴菲特2020年度致股東公開信是以一個「比較」開頭的。比較的對象,是另一個美股的「風向標」——標準普爾500指數。
在2019年度,Berkshire 公司每股市值的增幅是11.0%,而標準普爾500指數同年的增幅高達31.5%。換句話説,在2019年一年裏,巴菲特跑輸了20.5個百分點,這個業績是糟糕的。
但是,我們剛才已經提到,從1965年到2019年,Berkshire 每股市值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0.3%,是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率的2倍。這樣看,巴菲特仍然是贏家。
第五個基本原則是複利
巴菲特在給合夥人講解投資基礎時,總會談到他最喜歡的概念:複利收益。他畫過一張「藍圖」,告訴合夥人金錢增長的速度是多麼驚人:
「假設投資10萬美元,年收益是4%,那麼10年後你會得到148,024美元;按照同樣的收益率,30年之後,這個數字會飆升至324,337美元。如果把收益率增加到16%,那麼10萬美元在30年後將增加到850萬美元。」
反過來,巴菲特也曾經告訴合夥人,費用、税收等其他被忽略的因素,可能會讓財富大幅縮水。
總而言之:微小的變量在長期也能帶來巨大的變化。正如俗語所說「小數怕長計」
第二部分巴菲特投資理念給予的啟示
如果我們把角色顛倒過來,不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巴菲特的這些「基本原則」,而是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這幾條原則也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最主要的啟發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社會的節奏很快,盈利的節奏也跟着加快了,很多企業都想「掙快錢」,希望把短期的盈利最大化。
但是,根據巴菲特的這些基本原則,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公司想要真正獲得好的發展,長期利益才是最主要的。
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幾年前,聯合利華給自己規定了一個長期目標,要向世界上最貧困的10億人口,出售最實惠、最健康的商品套裝。
為了專注這個長期目標,聯合利華甚至停止了季度利潤報告制度,當時公司的股票價格也在一個月內下跌了6%。
但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聯合利華的股價很快就超過了所有競爭對手。現在,聯合利華的股息已經連續增長了七八年,相比十年前,股東的回報率翻了將近三倍。
不光對企業,對個人也是一樣。正如同企業的「掙快錢」,很多人也在夢想一朝就改頭換面、改變命運。但是,到底是什麼在阻礙我們的夢想呢?
美國著名的臨牀心理醫師和神經治療師、2015年美國應用心理生理學和生物反饋協會年度大獎獲得者瑪麗·斯温格爾,Mary曾經給很多孩子做過腦電波檢查。
她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根據腦電波情況,很多孩子應該具有極高的創造力水平和創新能力,擁有此類特徵的孩子,一般能夠獲得很大的成就。但是,這些孩子日後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創造性,也沒有任何成就。
為什麼呢? Mary後期的跟蹤研究顯示:那些有「創造力天賦」孩子的創造力,在沉迷電腦遊戲之後,就會消失。她把這種現象叫做被數字技術「劫持」。
孩子是這樣,那我們成年人呢?如果我們每天下班以後都在刷劇、購物、聊天,如果我們每天平均200次以上打開手機,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在被一些東西「劫持」呢?
巴菲特的基本原則提醒我們,或許最應該問自己的是這些問題:什麼東西值得我們「長期持有」呢?什麼東西擁有「深度價值」呢?我們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改變某個「微小的變量」,享受「複利」的收益呢?
巴菲特總是埋頭書海。他讀的書,比我們想象的都多。書籍給他提供了穩定的、整體的、源源不斷的知識來源。更重要的是,書籍給他提供了「智慧」。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