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 有子之言似夫子《古文觀止》第 53 篇
Автор: 粤音古文
Загружено: 8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6 просмотров
《有子之言似夫子》簡介
《有子之言似夫子》選自《禮記·檀弓上》,通過孔門弟子有子(名若)與同門的對話,展現儒家對言語情境的重視與邏輯思辨的嚴謹。
故事緣起於有子的同門曾子轉述孔子之言:「喪欲速貧,死欲速朽」(失去官位應快些貧窮,去世後應快些腐朽)。有子聽後直覺此話「非夫子之言」,認為孔子不可能主張如此極端消極的態度。曾子堅持自己親耳所聞,並提及此話是孔子與子游對話時所言。兩人遂向子游求證。
子游解釋,孔子當時是針對兩件具體事件有感而發:
1. 「喪欲速貧」:南宫敬叔因失官位而賄賂君王,孔子感嘆「與其富而失義,不如速貧」,意在批判以不義手段求富貴的行為。
2. 「死欲速朽」:桓司馬為自己打造奢華石製棺槨,耗時三年仍未完成,孔子因而諷刺「死不如速朽」,反對厚葬奢靡之風。
有子聞言後指出,孔子之言皆針對「特定情境」,而非普遍原則。他進一步以孔子昔日對「喪失官位」的態度為例(主張謹慎言行以保祿位),證明夫子不可能簡單主張「速貧」。最終證實有子的推斷正確,展現其對孔子思想精髓的深刻理解。
1. 「言語須依於義,不可斷章取義」
儒家強調言語的「情境性」與「實踐性」。脫離具體語境孤立解讀言論,易曲解本意。故事批判「望文生義」的態度,呼籲理解言論背後的「義理」。
2. 「邏輯思辨與師承之道的平衡」
有子不盲從曾子轉述的「夫子之言」,而是基於對孔子一貫思想的掌握,進行邏輯推論。體現儒家「尊師」但不「泥古」的治學精神。
3. 「諷喻批判的智慧」
孔子以反諷方式針砭時弊,子游與有子則進一步闡釋其背後的道德關懷,反映儒家「微言大義」的表達傳統。
文中對話簡練而層次分明,兼具哲理與敘事趣味,是《禮記》中彰顯儒門師生互動與學術精神的代表性篇章。
有子之言似夫子
禮記 ‧ 檀弓
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