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睽卦初九 段志玄 發動玄武門之變
Автор: frogwong
Загружено: 27 янв. 2023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61 просмотр
易經故事 睽卦初九 段志玄 發動玄武門之變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睽:目光十字相交,引伸不多見。
悔:人母的心意,避免有遺憾。
亡:觸及刀鋒,引伸死亡。
悔亡:災禍消除。
喪:桑木製發出巨大聲音的哀樂,引伸失去。
馬:頸背有鬃毛四足生物,即馬匹。
勿:刀鋒沾血,引伸不要這樣做。
逐:在路上追趕公豬,引伸追逐。
自:鼻,即自己。
復:在路上來回走動,引伸反復。
見:無目的觀望,引伸看見。
惡:想起皇帝的陵墓,引伸令人害怕、厭惡。
人:兩足直立行走,雙手靈活生物,即人類。
惡人:道德敗壞,行為惡劣的人。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招來殺身之禍。
意思是災禍消除,失去馬匹,不要在路上追逐,會自行回來,遇上道德敗壞,行為惡劣的人,沒殺身之禍。
唐朝開國名將段志玄的故事,可解爻義。
段志玄本名段雄,字志玄,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出生,淄州鄒平縣人(山東省鄒平市),祖籍武威郡姑臧縣(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病逝。
段志玄祖父段瑗,武威人,父親段偃師,任太原郡司法書佐,與鎮守太原的李淵關係密切,是李淵的積極追隨者。
段志玄身材偉岸,器宇軒昂,少年時為人無賴,屢次違反法紀。
《新唐書》記載:「志玄姿質偉岸,少無賴,數犯法。」
當地無賴少年也懼怕他,段志玄與李淵公子李世民相識和友好。
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遠征高句麗,段志玄時年十四歲,應募從徵,後來隨父親客居太原,得到李世民賞識。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晉陽(山西太原)起兵反隋。
段志玄募兵千餘人,被授為右領大都督府軍頭,擔任先鋒。
從太原到長安,第一場戰爭發生在霍邑(山西臨汾)。
隋朝將領臨汾守將宋老生,率軍堅守城池,抵擋李淵,不僅打敗李淵,李建成還因此墜馬,李世民率領段志玄殺到,打敗宋老生。
段志玄奪取霍邑、絳郡(山西新絳),攻打永豐倉(陝西大荔),累功至左光祿大夫。
潼關是從太原到長安必經之路,隋朝名將屈突通鎮守潼關。
李淵派心腹劉文靜攻打屈突通,兩人對峙了一個月,屈突通派部將桑顯和趁夜偷襲劉文靜,劉文靜潰不成軍。
段志玄率領二十餘騎衝陣,連殺數十人,流矢中足,仍三次衝入敵陣,最終,唐軍軍心大振,桑顯和大敗。
屈突通歸降唐朝,成為唐朝著名將領(在凌煙閣排名第十二),段志玄因功晉升右光祿大夫上柱國,封臨濟縣侯,食邑三百戶。
段志玄跟從李世民討伐薛舉、劉武周,因功晉升驃騎將軍,進封武安郡公。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李世民出外征戰。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段志玄作戰時馬倒被擒,敵軍兩將抓他的髮髻,將他帶走。
渡洛水時,段志玄縱身跳起,將兩人拉墜馬下,奪得馬匹馳歸,數百人在後面追趕,但是都不敢逼近。
不久,王世充、竇建德相繼被平定,段志玄因功升任秦王府右二護軍。
李世民平定各地戰亂,即將班師回朝,太子李建成擔憂地位不保。
聯合齊王李元吉,打算除掉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被紛紛調出秦王府。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用各種手段拉攏秦王府將領,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企圖誘他們歸順。
段志玄拒不接受,將此事告知李世民,與尉遲恭等人建議發動政變,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六月初四,李世民帶領尉遲恭、段志玄,侯君集、程知節等心腹將領,於玄武門埋伏,李建成、李元吉路過時將他們誅殺,是為「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段志玄遷任左驍衛大將軍,封樊國公。
貞觀八年(634年),段志玄被任命為西海道行軍總管,率領邊軍與契苾、黨項等部落征討吐谷渾。
段志玄擊破吐谷渾,率軍追擊八百餘里,到距離青海湖三十餘里時,吐谷渾驅趕牧馬逃走。
唐太宗詔令段志玄追擊,到青海奪取吐谷渾牧馬「青海驄」,段志玄因為父親去世,停留不前。
副將李君羡沒有執行段志玄命令,親率一支騎兵深入追擊敵軍,在青海湖南面懸水鎮追上並擊敗吐谷渾軍隊。
青海驄被吐谷渾軍隊快速轉移,李君羡只擒獲兩萬頭牛羊。
預期的戰果沒有實現,段志玄被唐太宗罷免官職,不久又官復原職。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出葬時,段志玄與宇文士及分別統領兵馬守衛肅章門,護送長孫皇后靈車。
太宗夜晚派遣使者到達兩人駐所,宇文士及開門放行,段志玄閉門不讓使者進來,道:「軍門夜晚不能開。」
使者道:「我有皇帝的手敕。」
段志玄道:「夜間難辨真偽。」
使者無奈,只好等待到天明。
太宗聽說後,稱讚道:「這是真正的將軍,周亞夫也不過如此。」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功臣為世襲刺史,段志玄為金州(陝西省安康市)刺史,改封褒國公。
貞觀十二年(638年),升任右衛大將軍。
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
貞觀十六年(642年),段志玄患病。
唐太宗前往探視,打算封其子為五品官,段志玄請求將官職封給弟弟段志感,唐太宗封段志感為左衛郎將。
段志玄病逝,終年四十五歲,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莊肅(一作忠壯),陪葬昭陵。
貞觀十七年(643年),段志玄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位,凌煙閣成為後世建功立業代名詞'
李賀《南園十三首》詩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段志玄後代昌盛,有三子,長子段瓚世襲褒國公,官至左屯衛大將軍,後代著名人物有宰相段文昌,文學家段成式等。
總章元年(668年),段志玄等三十六位太原元從、西府舊臣,唐高宗評為第一等功臣。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段志玄也在其中,「所食實封,並依舊給」。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段志玄與李孝恭、尉遲敬德等人,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內。
建中元年(780年),段志玄與裴寂、劉文靜等,三十四人被定為功臣上等。
段志玄墓是昭陵陪葬墓之一,位於陝西禮泉縣九嵕(音宗)山。
段志玄碑立於唐朝貞觀十六年(642年),現存於昭陵碑林第一室。
碑額以篆書陽刻:「大唐故右衛大將軍揚州段公之碑」
碑文以楷書書寫。共三十二行,滿行六十五字,漫漶過半。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