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上医治国” 之瘟疫论:瘟疫与名医(二)两晋 葛洪
Автор: Binbin Song - Jiuxuantang Chinese Medicine
Загружено: 29 авг. 2023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6 просмотров
戏说“上医治国” – 瘟疫论
瘟疫与名医(二)两晋 葛洪
甲:先生,上次您讲解了东汉末年的大瘟疫和张仲景的经方后,我查看了历史,那次的大瘟疫一直持续到东晋。
乙:是的,我们今天接着说,两晋时期的瘟疫特点和当时的名医方案。
按照三元计算,公元244年进入上元时期,主少阴君火和阳明燥金二气。三国于公元264年归晋。上元主清明,由儒及道至佛的信仰,对人性、天道、般若、究竟的静思体悟,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故而清明。
两晋时期日食频出,仅公元266年到275年,十年间“资治通鉴”里有关日食记载出现过八次;两晋时期紫微宫数次被流星、彗星侵犯,星体运行失常。
奇异天象再三出现:公元301年“自正月至于是月,五星互经天,纵横无常”;公元314年“春正月,辛未,有如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西方而东行”;公元 317年“正月庚子,三日并照,虹蜺弥天,日有重晕,左右两珥“;公元318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公元357年,“三月并出,孛星入太微”等。
泾渭分明景观,汉朝时的“泾浊渭清”转现为三国归晋后的“泾清渭浊”。
这一时期地质灾害频繁,山崩地裂、地陷、地震及海洋灾害;有记载的地震多达98次;旱、疫、饥灾格外突出。蝗灾多,晋代的蝗灾不仅为害剧烈,而且持续时间长,从公元316年起的一场蝗灾延续了四年之久。
两晋时期的政治体制主要为士族政治,其形成于汉魏,在东晋时期达到巅峰,王权贵族歌舞升平,大批南渡流民颠沛流离,士族与寒门庶族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五胡乱华”急速扩散,“中原陆沉”。
江统《徙戎论》中提到“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这是一个混战和杀戮的年代,弥漫着悲、怒、怨、恐、惊之气,戾气充斥大地。
两晋时期有记载的瘟疫达44起之多,夏季是瘟疫流行的主要季节,其次是春、冬季节。因水土不服、聚居环境恶劣而产生的瘟疫如疟疾、伤寒等甚多。天花在医学史上被首次记载。盛行炼制丹药。
此时期,玄学已经从外在的政治关切转向对生命的内在思考,对天道的探究,情感表达趋向平和,少有指责政治和 “不遇”的愤懑。老、庄“无为”“自然”之道在此后的玄谈中得到深入的阐发,并深刻地影响士人的思想。
古有“岐黄源于道”之说,两晋时期有名的道医有葛洪(葛天师),许逊(许天师),负局先生,蔡谟(东晋重臣),殷仲堪(东晋将领),裴頠(西晋大臣),紫虚元君、魏夫人魏华存等。在瘟疫流行的时候,道医用自己的药方济世救人,许逊广制药施药济民,传说“标竹于郭外十里之江,置符于中,令饮皆愈。老稚羸惫之不能至者,汲水归以饮之,皆获痊愈” ,所有来求医的病患饮了竹竿下的符水都得到了救治。
东晋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医家,靳邵,阮侃等,当时患疟疾的人很多,赵泉是治疗疟疾的医中高手。“性好医方,拯救无倦,善疗众疾,于疟尤工,甚为当时所叹伏(服)焉”。
不过现在只有葛洪《肘后备急方》和其所著《抱朴子》内外篇流传于世。
《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是葛洪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甲:这个好像和我们编制的“九玄小针略”有点相似。
乙:是,咱们编制“九玄小针略”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懂医、不方便就医的人能得到及时救治,葛洪时代,当时社会信巫不信医,而且时局混乱,背井离乡的流民更加没条件请医师,所以《肘后方》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救治,更多纠正了人们对于生命偏颇的理解,升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抱朴子”内篇在继承魏伯阳炼丹术的基础上,集汉晋金丹术之大成和医药、化学等方面知识。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黄化合,又能变成丹砂。这一丹砂化学特性和反应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的里程碑。在炼丹过程中葛洪通过沸水或水蒸气使雄黄分解,生成氧化砷;用硝石、松脂和猪大肠与雄黄共炼,可以得到氧化砷和一定量的金属砷;用雄黄、烧矾石可以杀毒等。葛洪是我国炼丹术中承前启后的炼丹人物。他的炼丹成就和著作,对中国唐宋以后的炼丹,对阿拉伯的炼丹,都起了重大影响,为近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无药不养生,道教重养生,但更认为“求长生,修至道,决在于志,不在于富贵“,所以两晋时期,炼丹术的盛行更多应该是为解决当时的重疾。
矿物类药物解毒能力优于草药类,但毒性大,需要炼制后才能以毒攻毒使用,如果不是疾病深入到了一定程度,医家不会轻易使用矿物类药物。
丹方一般不流于世,所以我们借助《肘后方》看下当时的社会状况。
天 花
《肘后方》里详细记载了天花的症状: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大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
葛洪采取了内服外治的方法:
“煮葵菜,以蒜齑啖之,即止。初患急食之,少饭下菜亦得“,“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苦酒渍弥好,但痛难忍”。
蒜末葵菜:葵菜,曾经的百菜之王,可清热解毒利尿,蒜可杀菌解毒;外用和食用蜂蜜涂抹,蜂蜜解毒;或升麻水擦洗,升麻解毒透表升清。
这个方案对于预防天花和轻症患者有一定疗效。
西晋八王之乱,援引若干胡族助战,大量胡兵投入中原战场,势力迅速壮大,一些胡族乘机起事,八王之乱结束时,匈奴刘渊叛晋独立,氐人李雄据蜀自称成都王,二者引发了中原大地此起彼伏的征战、独立、自治、瓦解,剧烈的冲突犹如患病时的高热,头身痛;所建立或短或久的政权如发疮,或死,或结痂;斑驳的战场如疮瘢。
五胡乱华,是草原民族与大汉民族的融合,是气与质的交合,新的民族力量由此而迸发。
胡族国君多倾慕汉文化,一些大政权采取了汉化措施集中王权。
苻坚登基后称大秦天王,苻坚好佛学,他重用汉人王猛实施儒法之治。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抵制氐族部落势力的分散发展,先后平定了几位边将的叛乱,以及宗室的五公之乱;任用汉人设立行政组织、礼仪、法律、太学等,以弥补胡族统治经验的不足,为清热解毒杀菌之意;劝课农桑,开放山泽之利,疏通水利,为清热利尿解毒;禁奢侈,偃甲息兵,停止劳民,非一定级别的官员在都城百里之内不允许驾车乘马,儒学的推行等为透表升清解毒。
从苻坚即位开始,到他举兵灭前燕,共有十多年的时间,使前秦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但苻坚过于仁慈,王猛去世后,前秦的法治日渐颓废,葛洪《肘后方》里治疗天花方案本有缺陷,不能完全祛除毒素,前秦内部开始出现种种问题,苻坚对叛降者也很少诛杀,以至于一些人屡次反叛。淝水之战,苻坚派东晋降将朱序去劝降谢石等人,朱序本就心在晋室,因而非但没有劝降,反而临阵反戈,前秦军队全线溃败。
未等到奉请的高僧鸠摩罗什的到达,苻坚的统治全面崩溃,慕容氏、姚苌、拓跋氏等前朝皇室,纷纷借此机会起兵复国,北方再度陷入连绵不断的分裂与战争之中。
就在这纷纷扰扰中,匈奴、鲜卑、羯、氐、丁零、乌桓等民族慢慢消失在民族融合的海洋里,成为了历史名词。
疟 疾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葛洪之名誉满全球。其实,葛天师书中不知有多少个诺贝尔奖呢!
疟疾症状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表现。
青蒿养胃退虚,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绞汁服用更易于胃的吸收与养护。
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中原,大片土地反复易手,大体上自永嘉元年司马睿移镇建业开始,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南方湿热加之疲劳,水土不服,疟疾泛滥。
东晋政权是在南北门阀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当时士族制度已经发展到顶峰,东晋南朝的社会分为士与庶两大等级。士族享有特权,庶族则没有特权。在这两大等级中,又分为侨姓和吴姓两大部分。侨姓指北方流亡大族,吴姓是土著大族,侨姓地位高于吴姓。东晋政府奉行以侨姓士族为主的政策,南北士族矛盾日趋尖锐。吴姓复国无望,以致“吴人怨望”,江东豪族义兴周氏、吴兴沈氏在混乱的内讧中相继被灭,东南土著、豪门备受北方高门欺凌,怨毒情绪日益高涨,反叛不断。为加强皇权,朝廷重用寒门出身的亲信刁协、刘隗、周顗、戴渊等人,导致东晋开国功臣王敦两次犯乱。
士、庶、侨、吴四派利益互结之斗如疟疾寒热不迭之症。
为了维持江东地区偏安一隅的局面,宰辅王导推行“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进行退虚除蒸养胃,调节寒热之苦。
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郡县,安置北方流亡士族。经济上南北士族维持了表面上的平和。在皇权与大族平衡问题上,王导不但反对刘隗、刁协等要加强皇权的企图,也反对王敦企图推翻司马氏的叛乱。
同时东晋政权利用北伐平衡各派势力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把流民帅打造成朝廷北府兵劲旅,以动制静利胆祛湿热截疟。
淝水之战,当时各地方镇都暂弃猜嫌,为保全命脉而努力,这是东晋立国以来空前的一次举国大团结,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不仅收复了黄河以南广大地区,还攻克了蜀地和汉中,虽然无力全面收复中原,但总算避免了亡国之危,巩固了长江防线。
东晋南朝时代,士、庶、侨、吴、之间的扞格互动,中原文化以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南移江南,从而促成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一次大融合。玄学名士开始推崇儒道双修:“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葛洪、许逊都曾在朝为官,道教在东晋时走向上层化,也意味着道士们有了足够的财力推动丹药的炼制,得以更深层次治疗瘟疫。
甲:感谢先生的讲解。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