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矛盾叠加与高技术和高资本的“双排斥”
Автор: 灵语LingTalk财经
Загружено: 21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41 просмотр
一、我们当前面对的是“双重主要矛盾”
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生产过剩:这并非新问题,而是自1998年起周期性爆发的老问题。现在进入了第三轮。
消费透支: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把大量居民的预期收入提前透支掉,居民的负债率上升,消费能力受限。
这两者叠加在一起,导致现在供需错配、投资无效化、消费低迷化、信心下降,这就是中国经济在2025年看不清、看不透的症结所在。
二、“高增长的基础”已经变化了
从1998年到2008年,靠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和外资引入; 从2008年到2016年,靠的是房地产泡沫与土地财政; 但现在到了2025年,老办法不灵了。
地方财政严重透支;
地产无法再成为支柱;
外资已经在“去风险”;
政策空间也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所以我们要明确一点:不能再回到过去那一套,必须寻求新的结构性解决方案。
三、从“城市化红利”到“人口红利终结”
还有很多学者、官员依然相信可以靠“加快城市化”来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但我必须提醒:
户籍城市化 ≠ 实际城市化;
城市化率现在已超过66%,红利期已基本耗尽;
社保、教育、医保等公共服务还没有完成全国统筹,很多农村转城市人口依然负担沉重,无法稳定消费。
现在我们正进入“人口负增长+老龄化+青年失业”三重夹击的新阶段,指望“新型城市化”来拉动大规模内需,是不现实的。
四、全球化的结构性变化
我们再放眼国际环境。全球化的结构性解体正在发生,表现为:
发达国家生产不足、发展中国家生产过剩;
产业资本回流西方,形成“去全球化”趋势;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带来的是一种“重分配战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贸易战。
美国、日本、欧洲都在“去风险”,其本质是要重建本国制造业生态、缩短产业链、控制关键环节。而这一切对中国是结构性挑战。
五、我们应如何破局?
回到我们今天的核心问题,面对国内生产过剩和消费透支、国际“去全球化”与重构供应链,我们怎么办?
第一,重新构建内需体系
不能再单靠房地产,得回到人民生活;
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品供给;
鼓励农村、县域消费,而非一味集中在大城市。
第二,恢复小农经济的生态价值
“三农”从来不是包袱,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
乡村不仅仅是粮食基地,更是绿色生态系统;
大量剩余产能和劳动力,可以用于乡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绿色能源转型等方向。
第三,推动中小微企业和创新经济
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不在于头部企业的疯狂膨胀,而在于经济土壤的厚度;
要鼓励技术创新、小微创业、平台自治,释放年轻人的创造力。
第四,准备好长期过“紧日子”的心态
外需萎缩是长期趋势;
高债务+低增长将是常态;
政策应更加稳健、精准,避免“强刺激”。
结语:不看热闹,看门道
现在中国的宏观形势确实非常复杂,但归根结底,是结构性问题。我们必须厘清主要矛盾,才能有的放矢。
生产过剩 + 消费透支 + 去全球化的夹击,就是2025年的主线。
靠简单的财政刺激、靠城市化冲量、靠房地产拉升,这些办法都已走到尽头。未来的路径,一定是“改革结构”、“重建秩序”、“共生共赢”。
以上就是我对2025年宏观形势的初步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你有什么想法或关注的点,也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