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6【珍食之道 總論】第一集
Автор: 大愛新聞DaaiNews
Загружено: 17 окт. 2019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48 просмотров
「珍食之道」 氣候變遷下的糧食挑戰。
珍食之道,大愛新聞2019的旗艦計畫帶您看見天氣之間的氣候變遷,跟飲食之間的關聯性。在今年的旗艦計畫當中,我們總共派出了四組記者,前往四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首先我們看到日本,這是鄭青青和李俊葳,他們前往北海道跟京都,看日本的糧倉,至於在南亞部分呢,越南地區派出的是,張澤人和李岳為,觀察越南土地鹽化的問題,還有國人比較少前往的蒙古,我們派出的是萬家宏和吳志怡,觀察當地的天氣樣貌,而至於台灣,當然少不了資深記者謝啟泉,帶大家來看我們所面臨的氣候和糧食挑戰到底有哪些。
第一個 我們帶您看日本,北海道是國人相當熟悉的旅遊景點,北海道在今年二月的時候,歷經了當地62年來最冷的冬天,氣溫來到了零下31.8度,可是呢 到了夏天的時候,又熱到受不了,高溫來到了攝氏39.5度,這一來一回,不過是三個月的時間,溫差卻達到71度之多,別說是人和動物受不了了,大自然的農作物,當然也承受不起。
接著我們看到的是蒙古,蒙古的國土面積和地形地貌都很特別,百年來他們的氣溫上升了2.24度,這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之多,而台灣的數據是在百年來上升了1.4度,蒙古因為氣候上升加上少雨,乾燥沙漠化的面積越來越大,現在國土當中的百分之七十七都已經沙漠化了,想要種出豐富的農作物真的是難上加難。
至於越南的問題又是什麼呢,那更嚴酷了,老天爺這幾年對越南,要不就是乾旱少雨,要不就是多雨所導致的水患,大家是輪番上演,加上越南素來都有土地鹽化的問題,導致他們的稻米年產量是逐年下降。
最後回過頭看台灣了,大家還記得嗎,今年年初過年的那段期間,台灣天氣真的好熱喔,這可是本地72年來最暖的一個冬天,所以呢農作物的損失也不少,達到了5000公頃,在畫面當中我們看到的,這一些蔬菜水果乃至於茶葉,都是我們以為稀鬆平常的農作物,可是今年因為暖冬的關係,它們的產量都下降了。今年開始我們將透過24集的旗艦報導,帶您走訪四個不同的地區,看看他們呢到底面對了哪些氣候的考驗,也要看在大自然極端的考驗之下,這座糧倉發出了什麼樣的聲音。
乾旱加上高溫,哥倫比亞的森林和農田、付之一炬。但兩個月後,竟然面臨世紀水患。
旱澇不均,讓南美災情連連,類似的極端氣候,也在東非出現。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系教授 申雍:「全球氣候暖化,會造成的效應
,除了讓我們溫度升高以外,很大的一個(影響),就是讓極端氣候,或者是異常的氣候,發生的頻率會增加,這個是全世界,都有看到的現象。」
聯合國調查:異常氣候、戰亂和經濟蕭條,造成全球53個國家、1.13億人口,嚴重糧食不足,像蒙古地區、就面臨了嚴峻的天候挑戰。
記者 吳志怡:「過去全蒙古有四萬多個水井,是牧民主要的用水來源,不過現在這些水井,幾乎已經看不到了。」
蒙古牧民 巴赫特吉勒:「今年冬天沒有下雪,很乾燥,沙塵很多,砍草量也不多。」
百年來,蒙古升高的溫度,是全球平均增溫的近3倍,因為高溫,讓當地90%的雨量、在大氣中蒸發,於是平均降雨量、減少7%。
氣候乾旱、加上土地退化,蒙古的牧草、長不出來,因此、農業發展困難,耕地面積只占全國土地的0.8%。
記者 吳志怡:「蒙古因為嚴酷的天候條件,想要在冬天種植這樣的作物,就一定得要靠溫室了。」
蒙古農業大學生態系統中心主任 烏那達爾瑪:「中度跟嚴重型退化的土地,不是因為缺水的問題,而草長不出來,是因為土地,已經失去了它的恢復能力,所以才沒辦法長出植物。」
蒙古近2/3人口、處於輕度和中度的糧食不安全狀態,另外1/5人口、則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處境。預估2050年,蒙古將成為極度缺糧的國家。
極端天候、衝擊各國糧食作物,連世界第二大的稻米出口國「越南」,也不能倖免。
越南台商 王寬鴻:「以前北越基本上,大概一年頂多碰到一次颱風,這幾年大概一年,都會碰到三、四次颱風。」
全球各地的總雨量、差異不大,但變得分配不均,當暴雨在短期下完,剩下時間、就是不下雨的乾旱期。
時而水災、時而旱災,導致越南檳椥省的海水倒灌、湄公河臨海土壤、嚴重鹽化。
越南檳椥省安協社人委會農業課長 梅文智:「(檳椥省)巴知縣,有一萬兩千平方米的種植面積,全部沒有收成。」
越南檳椥省農民 蔡文舞:「結穗的時候,雖然外表看起來正常,但裡面大多是空包彈。」
農作物歉收,居民吃不飽,連民生用水、都不可得。由於當地沒有自來水管線,只能依賴地下水,但土地鹽化後,井水太鹹、不能喝了,於是,雨水成了活下去的希望。
越南檳椥省居民 阮氏紅琛:「雨水先被屋簷的水槽收集,我們再接水管,把雨水引進水塔裡。」
越南檳椥省居民 楊氏安:「水塔裡面儲存的水,我用來煮飯。」
記者 張澤人:「檳椥省安協社的村民,每年要碰上半年以上的旱季,他們自己興建這種小容量,五百公升的水塔(儲水槽),不過根本不夠用。」
乾淨的水,是一切飲食的基礎,但溫室效應讓水的循環、非常不均。
越南慶和省鹽農 阮塔賴:「氣候變遷,對製鹽業的影響很大,如果雨水太多
就無法產鹽,如果太乾旱,產鹽就會太多,我們也賣不完,只能留在原地。」
聯合國指出:越南和其他國家,近年來、氣候變幻莫測,居民陷入聽天由命的困境。像越南的南定省,短短十年間,鹽田從90公頃、縮減為20公頃,鹽業受重創。事實上,極端氣候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全球的農民。
日本北海道農夫 今村釐弘:「有紀錄性的極端氣候,以前不常看到的現象,現在卻很常發生。」
2019年5月26日、北海道高溫 39.5℃,打破127年來、最炎熱的紀錄,但這只是日本極端氣候的冰山一角。
記者 鄭青青:「這裡是北緯43度,也是北海道最北的一個農園,再往北就不太能種植任何東西,近年來,北海道天氣越來越熱。」
日本(櫪的簡寫)木草莓研究所負責人 岩崎慎也:「現在地球暖化,我們也要適應地球,不要氣餒,要盡量研究開發新的品種。」
農業的彌補措施,趕不上人類破壞大自然的速度,於是全球天災劇變、接連出現,包括台灣。
2018年冬季,台灣日均溫20.46℃,創下七十二年來的最高紀錄,也成為史上第四個沒有寒流的冬天。
暖冬影響,全台農作物損失、超過3.5億元,損害面積五千多公頃,旱災農損、創歷年新高。
全台農作物損失、超過3.5億元,損害面積5361公頃。
研究發現:台灣在1993年前,大水災的間隔時間,約為18年,而大規模旱災的相距時間,也有15年上下,但近年來,旱災和水災的時間差距,縮短為10年以下,不但越來越頻繁,每次災情也更顯著。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系教授 申雍:「(台灣)乾旱跟水災,發生的頻率,時間間隔,基本上縮短很多。」
昔日的百年颱風、水災和旱災,如今變成常態,聯合國警告世人:到了2030年,氣候變遷、將引發農產大幅銳減,屆時1.22億人口、陷入極端貧窮和飢餓處境。
採訪撰稿:吳志怡、鄭青青、張澤人
攝影剪輯:萬家宏、李俊葳、李岳為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