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道風山(香港沙田)
Автор: frogwong
Загружено: 3 июн. 2022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47 просмотров
王sir去咗邊 道風山(香港沙田)
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公元428年-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又稱虔貞教。
景教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使用當地語言、觀念、藝術形式,結合中國特有文化,傳播福音。
景教宣教師與佛教徒經常走在一起,彼此幫助,佛教僧侶協助景教徒將經詩翻譯成中文,在古聖詩中常常出現佛教影子。
景教的碑上出現蓮花與十字架標誌,蓮花代表中國也代表佛教,十字架代表景教,蓮花十字架,成為中國、佛教、景教三為一體,唐武宗會昌滅佛殃及景教,景教自此絕跡。
1903年,艾香德於神學院畢業後,受挪威差會派遣往中國宣教。
1904年,艾香德於湖南寧鄉開展教會工作。
1905年,艾香德拜訪溈(音歸)山佛教大寺院,第一次與佛教徒接觸與交流,萌生革新西方宣教方法念頭,精研中國佛教,到寺廟向僧侶廣傳景教。
1913年與1920年期間,艾香德在灄口信義神學院講授新約神學,到佛教叢林,如鎮江金山、揚州天寧,掛單、學禪、參禪、打坐。
艾香德希望建立類似佛教的基督教叢林,用基督教觀念與信仰來解釋佛教,用佛教寺院生活規制和方式,做基督教的靈修和祈禱。
1920年,成立「中國佛家弟子基督兄弟會」,吸收大批青年和尚,訓練成為基督教牧師。
1922年11月1日,艾香德及重要副手田蓮德抵達南京,開始向「中國特殊宗教人士」傳教。
1923年,艾香德得到漢口朋友幫助,在南京和平門購置一座山,定名為「景風山」,建起一座有中國風格房屋,主力向佛教徒傳教,之後在杭州建立「天風山」基督教叢林,吸納佛教及道教徒入教。
1923年至1927年期間,接待超過五千名佛教僧侶和道士。
1927年4月17日,「寧漢分裂」,景風山被軍人毀壞,艾香德離開中國,訪問亞洲多處地方,如日本、台灣、新加坡等。
1929年,國共內戰,艾香德與丹麥同事漢雷回到香港,落戶大埔墟,以一所祖廟作小教堂及祈禱室。
1930年5月,差會的公開拍賣中,以3705墨西哥銀幣(有說是十三個印度金幣),購得俯瞰沙田村的小山丘,延續景風山及天風山,創立道風山。
道風山的「道」是永生上帝,是萬有主宰,是宇宙生命根源,是真理智慧,是一切人類所賴以得救的福音。
「風」意思是含有形象的神聖精神,與光線和音波一樣,傳播到遙遠地方。
道風山由丹麥著名建築師艾術華設計,建築物外部以梯級狀馬頭牆環繞,灰黑色瓦片與雪白牆身形成簡潔鮮明對比。
1931年7月28日,香港聖公會大主教斯萬,為道風山奠下基石。
道風山採佛教「叢林」稱呼,名為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蓮花十字是道風山標誌,十字架置在蓮花上面,一方面是為爭取佛教人士好感,另方面有基督教在中國生根成長含意。
1933年5月,朝聖屋(今尊道廳)首先落成,供來訪者崇拜、吃飯、學習,1957年創建沙田萬佛寺的主持月溪法師,成為第三十八位到訪道風山僧侶。
1934年,「景尊寶殿」落成啟用,「景尊」是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即基督「三一妙身」(三位一體),香港聖公會主教府牧師主持開幕奉獻儀式。
主體仿照北京天壇祈年殿、瀋陽故宮大政殿,建築材料採用江南傳統建築鮮紅色直柱,磚石、黑瓦、飛簷、八角重簷尖頂,八條垂脊各有四個僧侶道士立像及走獸,四周有用來引入天然光線的八角型小窗。
結構四平八穩,外以二十四條紅柱支撐殿頂,殿內有十條支撐殿身,四種主要顏色各有寓意,紅色—喜慶快樂、綠色—生命,黑色—祭祀、藍色—祭天。
景尊寶殿內正中位置設有金色十字架,上方有「太初有道」匾額,兩旁對聯「靈光普照 大願慈航」,皆為黑色楷書字體金襯底。
聖殿下設供禱告懺悔的靜室,小的叫懺悔室,大的叫蓮花洞,通往懺悔室的走道有質樸石牆,上寫「懺悔室」及「肅靜」。
景尊寶殿一側懸掛從景風山搬來的銅製聖鐘,鐘身兩面分別刻有「榮歸上帝」,道風山的蓮花十字架徽號,下部呈波浪紋,有八個六角星符號(猶太教大衛之星)。
1938年,雲水堂落成,別稱掛單院,「掛單」為佛教和道教術語,行腳僧把衣缽掛在入住名單下,即寄居的意思,以行雲流水命名,寄意信徒不受事物約束。
1931年至1941年期間,五百四十二位佛教僧侶,二百八十一位佛教研修者,四十位道士訪問過道風山。
1933年至1942年,道風山宗教研究院,註冊學生達一百二十名,畢業學生二十一位,接近註冊生總數兩成,有五十六人領洗。
二次大戰結束,道風山為沙田唯一基督教場所,傳道對象不限於僧人,擴大至沙田居民及馬鞍山礦場工人家庭。
1949年,大量難民由內地湧到香港,蓮花洞收容了不少難民。
1952年3月13日深夜,艾香德因腦出血,於道風山居所逝世,享年七十五歲,按遺囑葬於復活山,碑上刻有「我見過祂的榮光」,頂端有蓮花十字架圖案。
1952年,院長認為很多人不認識景尊的意思,將「景尊寶殿」改名為「聖殿」,殿內匾額改為「道成肉身」,對聯改為「道與上帝同在 風隨意思而吹」。
聖殿大堂兩側上方,置有兩塊匾額,張祝齡牧師調寄《滿江紅》的《聖子讚》,嶺南大學易經教授李鏡池的《聖靈讚》。
殿內中式擺設與酸枝家具與外觀和諧協調,器物與符號象徵充滿基督教色彩。
祭台設計體現基督教與佛教融合,正面雕六組不同花紋:
(一) 上層中央球形微突浮雕,以三十七條向外展射金線象徵上帝是公義太陽。
(二) 中層分為三格左格為基督名字希臘文簡寫,中格以三角形代表聖父、聖子、聖靈三為一體,右格中國鼎形浮雕代表聖靈、活水。
(三) 下層正中有蓮花十字架。
(四) 右邊有結果子的生命樹,樹邊的沒藥瓶寓意基督為世人蒙受苦難。
(五) 左邊是待放的蓮花和蓮蓬,取開花結果吉祥意頭。
(六) 祭台兩邊下方各有金色魚形雕刻,魚尾捲有紅珠,是古教徒徽號。
1956年,白德生牧師參考佛教齋堂概念,建立「愛道園」,作為單身女子基督教居所。
1986年,何安石牧師簽署意向書,讓新鴻基發展有限公司開發道風山部分土地,建成樓盤「曉翠山莊」。
政府有意將道風山列為法定古跡,教會怕影響將來發展,拒絕政府要求,1990年2月,道風山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1998年6月,謝品然博士接任,成為道風山首位華人院長,為期兩年,開始刪減部門,精簡人手,關閉陶瓷工藝部。
1999年1月6日深夜,道風山二千平方呎辦公大樓發生大火,不少珍貴圖片及信件被燒毀。
案件列為縱火,動機有三個推測:
(一)當時結束聞明海外的褔音彩瓷工藝部,以內地進口產品取代,可能關乎裁員招致報復。
(二)之前豪雨引起塌山泥,埋掩山下土葬墳場幾座墳墓,疑是賠償紛爭。
(三)非法入境者入屋偷竊導致火警。
道風山建築群歷經幾十年來風吹雨打,部份木構建築遭白蟻侵蝕,早於火警發生前已計劃重修。
2001年,重修工程大致完成。
2012年,創立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中,批評道風山將佛教的真如、佛性、法性,解釋成為是基督教的上帝、道、靈,形容是一場宗教戰爭。
2019年12月24日,道風山舉行「天使花園」墓園簡介會及啟動禮,內有十二棵橄欖樹,每棵橄欖樹下可安放十二個「小蓓蕾」,合共提供一百四十四個安葬位置,供基督教家庭存放懷孕未滿二十四周流產胎兒。
道風山經多年擴展,建築群佔地一百八十萬平方呎,發展成多元化傳教機構,除教會外,也有出版部、退修中心、婦女退修院等。
路旁一幅護土牆,分別嵌入十四塊花崗石
每塊都刻上兩個金色篆體字,包括:虛心、哀慟、慕義、清心、憐恤、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進入廣場前有一道石拱通道,前面刻「道風境界」四個大字,後面刻「道風大千」(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石拱通道旁的建築物是會議廳。
會議廳斜對面是繪瓷部的屋背,牆上繪一幅「道風山全圖」大瓷畫。
越過繪瓷部是八角形聖殿,聖殿內有講課室,是牧師講道的地方。
聖殿後面是「蓮花洞」靜室,內懸長明燈,十字架下安放蓮花座,仿如佛堂靜室。
聖殿前一片綠茵,兩行大樹伴以花圃,旁邊一排長廊古典木房屋,是食堂及雲水堂。
雲水堂對面是,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辦公室及圖書館,後面有於1930年建成的蓮花池,兩旁樓梯可通往道風山各處,池邊上方放置手工彩繪蓮花瓷畫,由道風山繪瓷部畫師徐淼,八十一高齡時繪畫。
步出宗教研究社,踏上濃蔭小徑,約五分鐘,經過一條窄路往十字架園。
入口面向十字架一方,是孫文所題「博愛」二字,左右各書:你們往普天下去 傳福音給萬民聽。
背向十字架一方上書「生命門」,對聯為:寬路行人多並無真樂 窄路進者少內有永生。
十字架園內有六角形感恩亭,亭頂內鑲聖經六個著名故事彩瓷,人物樣貌中國化,穿古代中國漢服。
十字架園內的大十字架高十二米,橫木兩面都有「成了」字樣。
大十字架前面,旁邊大石寫上「活在主內」,十字架下有「望天石塑像」等多個景物。
道風山
地址:沙田道風山路三十三號
交通:
在沙田港鐵站A2出口,從沙田排頭村出發,由沙田鄉事委員會舊大樓旁樓梯往上走,朝寫着「昇天屋」的指示牌行,迴旋處右轉入道風山路,約三十分鐘步程,入口處有一道石拱門。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