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以後有戒體,有什麼不一樣嗎?
Автор: 法喜
Загружено: 16 дек. 2022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3 995 просмотров
佛法修學概要001
「佛法修學概要」有六個字。我們先解釋「佛」。
我們說學佛,學佛,那麼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什麼是佛 陀?可不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做一個定義。
我們看這個釋名。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云覺者。如《佛地經論》云:「於一切法,一切
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
我們把這個經文作一個簡單的消釋。「佛」,原來的印度話叫做佛陀,翻成中文就是覺悟,他是徹底覺悟的眾生。當然這個覺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他做 什麼事情,都是先有智慧的判斷,然後才有行動。他有觀照力、誓願力,才有行動。
那麼在《佛地經論》上說,什麼是佛呢?他能夠對一切的法(包括凡夫的雜亂法和聖人的清淨法)、對一切的種相(種就是它的因地,相就是它的結果)——對一切染淨諸法的因緣果報,他自己能瞭解,也能以種種方便法門, 來開導一切有情,使令眾生瞭解。就好像一個人在睡覺當中,迷迷糊糊地醒過來了,如睡夢覺,偏重在破惡;又好像蓮花,打開蓮花,如蓮花開,偏重在生 善。破惡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們修行有內觀外慈,內在的觀照是破惡,外在的慈悲偏重在生善。
這個地方是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說,佛陀也是有生命現象的。我們看到佛 陀的歷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個明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也 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有六根的作用,只是說我們這個明了的心,雖然本體與佛 都是一樣,都是清淨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樣。我們的明了心性比較情緒化, 容易受自己的感覺引導;佛陀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覺引導, 他是一種智慧的判斷,完全由真理來引導,該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這個地方就說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說慈善家, 他們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學了佛法以後,你行菩薩道也做了很多慈善事 業,結果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做慈善事業,那是一時的感動,他有 惻隱之心,他悲憫眾生,觸動他的惻隱之心,他會做一些利他的事業,這個叫 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覺來觸動的,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決 定的,他有時候造善,但是有時候就不一定造善。換句話說,只要你用惡因緣 刺激他,他就造惡。但是,佛法的覺悟就不一樣了,佛法的覺悟,他的斷惡、
修善、度眾生是決定性的:我一定要斷惡,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眾生。 我希望,我們淨土宗人慢慢瞭解一個概念,我們心中所發的願是有不同的。
有些人他發願求生淨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麼你這種情況是帶有感情的, 你這個是一時的相應、一時的衝動,你不一定會往生。但如果你是經過佛法的訓練,對三界生死如實地觀察,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如實地了知,而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智慧的判斷,你是: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麼情況發生,就算來生給我做國王,通通沒有用,這個就是善根!所以宗教師跟慈善家是不同的, 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這是一個慈善家;菩薩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 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沒有受戒,就是有不同,因為你有戒體。這個包括了你智慧的觀照,包括了你心中的願力——誓願力、觀照力。
所以,我們學佛剛開始可能有些行為跟世間人看起來是相同,但是我們的 內心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經過教育以後,心中是有觀照力,有誓願力。這個 地方就是說,身為一個佛陀,他的內心是有一種決定的力量的,如睡夢覺,如 蓮花開,因為他已經對宇宙的真理,產生了覺悟了。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