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如何修理在华美资公司?《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Автор: 退役的对冲基金交易员
Загружено: 22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8 просмотров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篇来自《经济学人》的深度报道,标题是:
可怜在中国的美国公司,习近平正在反击
这篇文章主要关注一场正在升级的经济博弈——中国对在华美国企业的反击。
这场冲突并不突然。过去几十年,美国政界曾一度扮演中国市场“开路人”的角色。政客们极力推动中美经济融合,希望将中国开放给美国的银行、制造商和快餐连锁品牌。
比如波音,就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开始收到中国的飞机订单。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如今,那些曾受益于开放的美国企业,正在中国市场上感受到剧烈的逆风。
根据彭博社报道,4月15日,中国民航监管机构通知各大航空公司,暂停接收波音飞机。这一决定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国不再对美国公司“手下留情”。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没有收手。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已经达到惊人的145%。虽然4月11日,美国宣布对消费电子产品暂时豁免关税,让苹果等公司松了一口气,但这项豁免是临时的,仅限于政府对半导体、电子和医药行业调查结束前的窗口期。
更进一步,4月16日,美国对英伟达向中国销售AI芯片进行了限制。这不仅仅是针对产品,更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行动。
面对这一系列动作,中国的回应也愈加强硬。关税方面,中国已对美国产品征收约125%的反制关税。与此同时,北京方面明确表示,不再对新一轮关税作出对等回应,因为在现有价格水平下,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已经没有竞争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非关税手段的升级。例如,中国监管机构近期启动了对美国化工巨头杜邦的反垄断调查。杜邦与中国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有长期分歧。这次调查,被一些分析人士解读为:通过监管手段,对美国知识产权展开反击。
4月8日,一份“六项反制清单”开始在中国社交媒体流传。据称这份由两位体制内背景浓厚的博主撰写的清单包括:
• 禁止进口美国禽肉和大豆;
• 暂停芬太尼相关的合作谈判;
• 停止进口美国电影;
• 严查美国律所与咨询公司;
• 打击美国知识产权;
• 限制美国企业在华专业服务。
虽然非官方,但两天后,中国电影监管机构宣布将减少引进美国电影的数量,似乎在佐证,这些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这一系列动作对美国企业意味着什么?
苹果、耐克、星巴克、特斯拉——这些美国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巨大。特斯拉在2025年前三个月,有约40%的销售来自中国。苹果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本地制造链。一旦遭遇系统性政策打击,这些企业的营收将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中国消费者的态度。美国公司高管正在担忧,未来会不会爆发由国家引导或民间自发的消费抵制潮。如果这一幕发生,华为、小米这样的本土品牌将可能迅速抢占原属美国品牌的市场份额。
而对服务行业来说,情况同样严峻。
中国已经通过《国家安全法》收紧了企业调查的边界,多家在华美资律所被迫裁员或关闭办公室。讽刺的是,特朗普本人正打压那些在国内调查过他的律所,这意味着它们也很难期待政府在海外为它们出头。
这场贸易冲突,显然不再只是关税问题,而是演变为一场制度、技术与市场的全面较量。
中国必须谨慎行事。伤害苹果、特斯拉,不仅会影响外企信心,也可能波及本地就业。但与此同时,这场风暴也可能帮助本土企业赢得长期竞争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企业是否应该开始退出中国市场?如果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会不会有更多国家被迫“选边站”?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