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視域下的唐宋文學、歷史與文化」工作坊(一)胡志德先生演講「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學現代性的曖昧面貌」
Автор: linmiou
Загружено: 10 окт. 2013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397 просмотров
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計畫」的「東亞視域下的唐宋文學、歷史與文化」工作坊,於2013年5/21(二)10:30-17:00,假台大中文系會議室、台大文學院會議室,邀請UCLA東亞系榮譽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胡志德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邵梅儀助理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關詩珮助理教授,進行「近現代中國的跨文化身分與認同」工作坊演講活動。
胡志德先生發表〈Obscure Face of Modernity in Early 20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學現代性的曖昧面貌)一文,探討中國的「現代性」究竟為何?而二十世紀初中國「現代性」的目的又是何在?以中國人反對拆鐵路為例,說明中國人對現代化工業的接受方式與背後的思考;討論五四時期魯迅、沈雁冰、梁啟超等人對於現代化的觀點;而透過翻譯,日本可以說是中國邁向現代性的重要窗口。
邵梅儀先生發表「外國人眼裡的『中國』文化與身份認同」演說,討論「中國」如何在海外被理解與詮釋,而「中國」、「中國性」等定義模糊的字眼,對於外國人而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有不少外國人在中國居住與進行各種交流,他們如何處理長期在華而產生的跨文化身分交融與焦慮?透過他們的視角,中國人又可從中得到何種觀點與思維的啟發?
關詩珮先生發表「跨國移動、迻譯與移情:英方譯者種族身份與華人文化認同」演說。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猛然發現本國中文譯者嚴重不足,需要大量管制華人、與華人溝通、發佈新政策等的翻譯人才,因而急速徵召任何懂得中文知識的人士入伍。英方譯者工作於譯者非專業化的時代,只能憑個人判斷處理工作涉及的「移界」問題,面對跨種族、跨文化的跨界接觸,他們如何確保自己的種族文化認同,是個相當有趣的問題。而這樣非專業的訓練過程,也成為開拓英國漢學發展及譯者訓練課程的重要起源。
(台大中文所碩士生林勝韋紀實)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