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基督教教义 第三课 教义与中国教会(二) 真耶稣教会与耶稣家庭 良友圣经学院本科课程 共三十课
Автор: wanduan art
Загружено: 17 февр.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20 просмотров
第三课
教义与中国教会(二)
真耶稣教会与耶稣家庭
㇐、引言
1. 上堂课提及的异端邪教,都是在改革开放的
1980 年代以后出现。但是异端邪教并不是在真
空当中出现的。综观过去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经
验,以及观察我国民间宗教的特点,能帮助今天
在教会事奉的每一位,更清楚认识正统教义对健
康信仰的重要。
2. 梁家麟说:“宗教关乎个人的认知和经验,言人
人殊是正常不过的。世界上任何角落的教会,都
存在思想与实践上的分歧,这是不同神学或属灵
传统,以及不同宗派、堂会和机构崛起的原因。
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教会里有不同的主张;而
在于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基督教,何竟有这些不
同的主张,轻易酿造出如许的异端运动来。”对
于这个重要的问题,梁家麟的看法是:“中国教
会失去了防范异端的正常机制。所有宗教都有其
内在自我审查机制,教义和传统是防范制约分歧
偏差的两个最重要元素,组织与个人的效用倒在
其次。”5
教义的重要性在此出现。
3. 梁家麟也提出一个值得留意的注脚:“这里强调
教义而不强调经典,并非由于笔者怀疑‘唯独圣
经’这个改教运动的原则,而在于单凭圣经实在
无法构成一个有效制约权威;除非我们能在基本
教义和释经原则上达成共识,否则每个人都可对
圣经作不同的诠释,并且建构出不同版本的‘基
督教’来。于是圣经便只会为教会带来分裂而非
合一。”这里再一次提到基本教义和释经原则两
个重要因素。
二、真耶稣教会
A. 五旬节运动背景
1. 1901 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伯特利圣经学院有学
生说方言,加上神迹医治,于 1906 年带动了加
州阿素萨街的复兴。在这之前,旧金山大地震激
起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慌,于是信徒努力传道。
至 1910 年代,这运动的追随者达 5–10 万人。
2. 1904 年来中国宣教的贲德新(Bernt Berntsen,
1863-1933)于 1907 年回美国,在阿素萨街的聚
会得蒙灵恩,次年回河北(1928 年前称“直
隶”)建立五旬节运动的基地。至 1909 年,这
5
梁家麟:《中国教会的今日和明天》,页 147。
良友圣经学院《基督教教义》 6
个叫“使徒信心会”的差会已有 26 名传教士。
3. 教会史家赖德烈( K. S. Latourette, 1884-
1968)评论五旬节传教士:“有时古怪异常,偶
尔也很有才干。其中一些人介绍的是一些离奇怪
诞且往往高度情绪化的新教教义,这使那些较有
头脑并受过较好教育的中国人十分反感。”
B. 真耶稣教会的创立
1. 创始人魏恩波(1876-1919),贫农出身,由北
京以南的乡下进京做丝绸生意,其间接触伦敦
会。但后来他“犯了奸淫七条诫命”,被逐出教
会。
2. 1916 年,魏恩波患肺结核,一位五旬节差会的
人为他按手,施行医病神迹,并使魏恩波说方
言。他接触五旬节教义后,不久便开始独立传
道。次年 3 月,他听到从天上来的声音,要他接
受浸礼,他便在没有圣职人员的辅助下,自己到
河里受洗。
3. 经过 39 天禁食,魏恩波见到耶稣、摩西、以利
亚和十二门徒。这时主耶稣用不太通顺的中文命
令他:“你要更正教”,并赐他新名“魏保
罗”。他很快地在北京教会中预言,基督即将再
临,时间是 5 年以前,4 年以外。
C. 教派发展
1. 魏恩波在袁世凯政府的腐败中找到末日来临的征
兆,并散发数千小册子。他发行《万国更正教
报》两期,所以此教也叫“万国更正教”。在山
东潍县有真耶稣教会会员变卖全财产,一起住在
“耶稣大院”(这是另一教派耶稣家庭的序
幕)。他们以祷告过的“圣水”给人和家畜治
病,又帮助人戒除鸦片烟瘾,故称“改乌烟
教”。
2. 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福建,他们建立堂会百
多处。至 1919 年,不过一两年间的传教,已有
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和东北地区 60 多个真
耶稣教会的聚会点,也是联合组成大家庭,信徒
还把姓改为“耶”。
3. 1947 年成立 30 周年时,真耶稣教会已遍布全国
18 个省份,有 570 处教会和聚会所,聚会教友
达 4 万人以上。此外,还在台湾和东南亚建立教
会,并于夏威夷、印度南部和日本设立聚会点。
D. 教义特点
1. 神论ˇ取消三位一体之说,强调不分位格的独一
真神。
2. 教会论和救恩论ˇ宣称只有加入真耶稣教会,受
灵洗的才可进天堂。其他都是魔鬼的教会。
3. 救恩论和圣礼ˇ洗礼要“面向下”,因为这是魏
恩波听到的启示。
4. 圣灵论ˇ以说方言为受圣灵洗礼的标志。
5. 解经问题ˇ守第七日为安息日。
6. 基督论和人论ˇ“真理圣灵学校”(天津)以耶
稣为校长,魏以撒(魏恩波之子)为副校长。
三、耶稣家庭
黄河水患与旱灾,加上动荡的局势,导致 20 世纪
20 年代,有 400 万山东人离乡。全省土匪约 2–3
万,但 30 年代已达到 20 万人。民间自卫的组织因
此而生。耶稣家庭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它以互助
社团形式出现,独立于基督教差会之外。
A. 创始人
1. 敬奠瀛(1890-1957)生于山东泰安县马庄的士
绅之家。少年丧双亲,在美以美差会开办的中学
读书。作女宣教士的翻译期间,生发感情,几经
波折,1919 年与缠足的妻子离婚。
2. 1924 年,他参加属五旬节教派之神召会举行的
奋兴会,接受了灵洗,并接受方言、异象、灵
歌、灵舞等的信仰形式。因此,敬奠瀛便脱离美
以美会和教会。
B. 生活方式
1. 1926 年,开办“蚕桑学道房”的慈善场所,帮
助寡妇谋生。翌年,“耶稣家庭”诞生。
2. 至 1933 年,耶稣家庭已有成员 100 人,皆采取
“凡物共用”的原则。
3. 除基本的家庭农工部门外,耶稣家庭分 14 个部
门,包括木工部、铁工部、石工部、鞋工部、厨
房、针线房、婴儿室、道学班、医药部、耕畜部
等。
4. 当有饥饿或其他欲望时,往往鼓动持续 1–3 周
的禁食来克服。
C. 教派发展
1. 20 世纪 30 年代,耶稣家庭在一群致力奉献并颇
有才干的领导者的集体带领下蓬勃发展。期间的
天灾和战乱,使大量难民涌入。
2. 抗日战争期间,全国有 64 个耶稣家庭的“小
家”,成员一万多人。抗战结束后,共有 113 处
“小家”,分布在 8 个省。山东的耶稣家庭“老
家”,有供 500 人集体居住的砖房。他们以高度
纪律推行社团生活。
良友圣经学院《基督教教义》 7
D. 生活与教义
1. 反常规ˇ不以实际年龄作等次,而以与年龄无关
之“家长”职位作标准。
2. 反常理ˇ领导人包办婚姻。马庄原居住地的 216
宗婚事中,有 211 宗是高层安排的。
3. 反人道ˇ已婚夫妇仍要集体分房入住宿舍,夫妻
同宿要申请。每天 5–6 个小时的灵恩祈祷,7–
8 个小时分地工作,加上 1–2 个小时的集体进
餐,使夫妻很少有机会见面。
4. 使用体罚。
5. 家庭成员粗食淡饭,但后期敬奠瀛等人另外开饭
享用与大家不同的饮食。更有数名男性“家
长”,被指控对女性进行性侵犯,包括敬奠瀛本
人。
6. 采用的教义ˇ五旬节教派中极度情绪化的一面。
耶稣家庭与灵恩会关系密切。
四、省思与教训
1. 真耶稣教会和耶稣家庭都有强烈的五旬节信仰特
色,这种特色一直延续到今天,尤其在中国农
村。换句话说,信仰倚重情绪发泄,轻忽圣经整
全的教导,也重视身体疾病或戒烟戒恶习的即时
效果等。
2. 耶稣家庭所追求的信徒群居,实践凡物共用,似
乎是根源于使徒行传,但也不排除因长久以来中
国人对大同世界的向往所致。在混乱的时代,人
渴求得到裹腹充饥和栖身之地。6
从教会历史来
检 视 , 这 可 与 18 世 纪 德 国 亲 岑 多 夫 ( N.
Zinzendorf, 1700-1760)带领的莫拉维弟兄会
(Moravian Brethren)作比较。1722 年,亲岑
多夫把一批莫拉维难民安置在自己的田庄,过着
信徒群居的生活。但两者显著的分别,在于莫拉
维弟兄会有接受优秀教育的领袖及掌握和遵守圣
经的能力,并以普世宣教为宗旨;耶稣家庭在这
方面却相对贫弱。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