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告诉你爱情和事业哪一个才更加重要?小人物努力攀登最后惨败,20分钟读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有声书
Автор: 晓松读书
Загружено: 21 февр. 2022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630 просмотров
#红与黑 #有声书
《红与黑》告诉你爱情和事业哪一个才更加重要?小人物努力攀登最后惨败,20分钟读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19世纪创作的一部小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这部小说曾在中国读者群中十分流行。但其实,《红与黑》在法国出版之初反应平平,并不是这书不好,而是因为它太过现实锋利的笔触令大众无所适从。《卡门》作者梅里美在给司汤达的信中写道:“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但这样的锋芒在半个世纪后收获了一个大粉丝,他就是德国哲学大师尼采。尼采宣称,司汤达是他“此生最美丽的邂逅之一”,还把司汤达说成“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司汤达,真名马利-亨利·贝尔,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他开创性地抛弃了描述性文字,减少人物间的对话,加重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比重,使小说更具戏剧张力。司汤达作品中细腻的心理刻画奠定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基石。作为现实主义先驱,司汤达启发了后来的左拉、福楼拜等人。
直到20世纪,《红与黑》的经典性才得以彻底确立。一部作品想要担得起经典的名头,它在写作风格、小说主旨等方面就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给人历久弥新之感,《红与黑》就是个好例子。比如,首先,小说揭示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直到今天仍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巨大空间;其次,司汤达抛弃了欧洲中世纪文学中扁平化的女性形象,赋予了女性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这点赢得了波伏娃的赞赏;此外,作者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几乎成了“野心勃勃”和“不择手段”的代名词。
那么,于连就是个纯粹的野心家,彻头彻尾的反派吗?并非如此。于连是善与恶的交织体,而“心理描写大师”司汤达将他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写得丝丝入扣,还原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人。他还赋予了于连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或多或少击中了每位读者的内心——那就是“向上”的蓬勃生机。于连,一个社会底层青年,他不甘于重复父辈的生命轮回,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法国社会的壁垒,为自己谋得上升通道。如果说于连是有罪的,那他背负的原罪就是所谓的“非分之想”,他觊觎某些本不属于他出身阶层的权利。
于连的人物设定和司汤达的个人经历自然有一定的联系。司汤达生于1783年,6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可以说,司汤达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荡涤着革命激情,依次经历过攻占巴士底狱、法兰西共和国成立、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就在雾月政变的第二天,司汤达来到巴黎,他原本是来投考巴黎理科综合学院的。但身处革命浪潮中,司汤达果断放弃了理科男的前途,经表亲介绍,在战争部谋得了秘书职位。不要以为司汤达是个文弱书生,他跟随拿破仑远征过意大利,也亲历了莫斯科远征军的溃败。司汤达虽然出生在保皇党家庭,但他的个人情感偏向拿破仑,甚至想过刺杀路易十八。
在拿破仑帝国垮台后,司汤达一度逃到米兰,在那里爱上了意大利女子玛蒂尔德。但比起小情小爱,玛蒂尔德显然更愿意为了家国大爱投身革命运动,所以最后两人还是分道扬镳。不过这段浪漫插曲倒是带来一个副产品——司汤达鼓捣出了一部名为《论爱情》的专著,初步显露文学才华。他的确不负“心理描写大师”的头衔,在书中将爱情弯弯绕绕的小心思分析得鞭辟入里。
波旁王朝复辟后,司汤达每年能够支取九百法郎的军饷和一千0法郎的年金,这些钱能让他混迹于上流社会。比起不是在破产就是在借钱的巴尔扎克,司汤达的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有评论家对比过两人的小说,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有对物质的追求,有汲汲营营的阴谋,但司汤达没有,他的小说主人公和他本人一样是在追求“幸福”——好比于连,他努力跻身上流社会,但一路上没用过什么阴谋诡计。司汤达的小说里时时闪现的浪漫主义和英雄情结,又让人不禁猜想这位公务员在工作和私下是两副完全不同的面目,具有怎样有趣的双重人格。
对于《红与黑》的男一号于连,司汤达是寄予深切同情的。他说过:“于连就是我。”当然,福楼拜也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小说就是作者描述他本人的情感和生活。这句话更像是表达作者深深沉浸于人物心理的创作状态。这里说句题外话,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早期套路通常是“那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发展到司汤达时代,作家们开始尝试突破全能视角,用各种方式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处,这也是小说发展史上比较明显的趋势。
晓松为您读有声书,让您每天听书听经典
每天阅读一部经典,好书分享,您每天听一部经典,日积月累,学富五车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