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Автор: qingsheng zhang
Загружено: 19 дек. 2018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3 152 просмотр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所谓的龙城飞将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李广。李广( ?-前119年),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被匈奴称之“飞将军”。“龙城”,甘肃省天水市的别称,称天水为“龙城”是自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李广是天水人,故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据《晋书》及《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皩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所谓福得之地也,使阳裕、唐柱等,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宗庙改柳城为龙城县。“第二年,即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皩将都城由棘城迁移到了龙城(辽宁朝阳)。文献记载:“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龙一白龙见于龙山,皩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西去。“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黑白二龙现身龙城,正预示着慕容皩也是受命于天,于是在龙山建龙翔佛寺,把新建的宫殿命名为和龙宫。而龙城作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和陪都长达百年之久。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白话译文
直译
秦汉以来,明月照耀下的边塞(存在着,守卫着,等待着,坚持着……),(此刻望着边塞望着明月的诗人所想的是)出塞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只要龙城仍有像李广一样的将军驻守,外敌的骑兵就不敢踏过阴山(入侵中原)。 [6]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飞将军李广守卫在龙城(边塞),
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7]
创作背景
《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这一点极为重要,同时又没有被重视和强调)。 [7]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
《出塞》,著名书法家崔国伟书
《出塞》,著名书法家崔国伟书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1] 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同时这句诗也是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它的妙处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以“秦”、“汉”两代来浓缩整个历史时段,凝练概括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关城, [8] 可以想象诗人眼中的关城是雄伟庄严强悍永恒的。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引出了下面的胡马,胡马是边塞存在的原因,而边塞的雄壮,一是有强盛的朝廷,二是有为国守边的将士。
“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 [8]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这里明显诗人是在场景之中的,他在边塞,未还之人距他万里。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人未还”,固然可能未来之时人得还,但也有可能是人再不得还。如果理解为人不还故乡,则在诗句中丢了万里之外的战场,加了离故乡万里的边关,至少从战争形势而言,出塞万里远征和边关去家万里,前者是一个强国走向世界,另一个恐怕是一个大而弱的帝国在走向末路。明显无论从气质还是从必要元素而言,这里的万里长征都是从边塞远出万里的征战。诗题为出塞,全诗之中,也唯有这一句,是站在边城的诗人想象万里远征的将士,头一句是边关,后两句飞将在龙城的威慑力令胡马不南下,战场仍然是在边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句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不过在使用的语汇上有所改变 [8] 。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承袭了之前的雄壮,其实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龙城没有飞将守卫,说不得胡马就要越过阴山南下中原。盛唐之时,怎么可能?其实没几年就可能了。十个读此诗之人,至少一半以上,没有读成“若使龙城失飞将,阴山胡马动地来”。但就字面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存在的。而且从诗人的语境,这失飞将恐怕主要是朝廷用人不当。
让我们再回到通常这首诗给人的感受:“万里长征人未还”,不论是守边,是远征,或是别的战事,有战争,就不免牺牲,人去了,就带走了留下的人的思念,这思念的苦是无奈的,无论是否可以避免,但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总是有未还的军人,某个家族的子弟,某个孩子的父亲,某人女子的良人;悲剧的根源是北方胡人,弓马强横,抢掠伤害。“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不是某一个将军的数十年守卫,是神化的飞将军,军神,也是军队的意志和使命才能完成的任务。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即使是想象着万里之外的战场,秦汉以来的边塞仍然是最重要的,依托着龙城边塞的是神化了的民族象征。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写足了这边塞的强悍和久远,也足以统摄全篇。 [8]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