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房1.3萬億!中國「最大炒房團」要清倉走人!靠賣房扭虧為盈!是企業的一根救命稻草!
Автор: 樓市頭條
Загружено: 2 янв.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0 016 просмотров
囤房1.3萬億!中國「最大炒房團」要清倉走人!靠賣房扭蝕為盈!系企業的一根救命稻草!
舊年8月、11月、12月,國企在廣州產權交易所二手樓掛牌數量均超過180套。其中,12月的掛牌量更系達到咗355套,系當年3月的10倍。今年1—6月,廣州產權交易所二手樓的掛牌量達到763套,系舊年同期的兩倍多。國家隊拋售動作,讓唔少人覺得,最大囤房者或系佢哋?而實際上,中國「最大炒房團」已經浮出水面。講到囤房規模最大的群體,大家第一個諗到的就系溫州炒房團,甚至有的人講系國資。據統計,截至到2019年三季度末,A股3743家上市公司中,有182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合計持有市值達1.3萬億元。換句話來講,過去有近一半上市公司跑去投資房地產。點解上市企業熱衷炒房?用當年華為任正非的一句感慨解釋:「錯過咗中國房地產蓬勃發展時期,如果當時揀做個包工頭,掙錢還快一啲」。
講白了,投資房屋來錢快!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有33家上市公司拋售房產,靠賣房扭蝕為盈,利潤最高的公司,賣掉一層樓就賺了1067萬。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一次大會上表示,後悔當年少買一棟樓 ,俞敏洪笑稱如果當時多買一棟樓,新東方就可以刪門了。因為那棟樓而家聽講已經增值四、五十億不止了。呢話總結了一個道理:呢世界其實冇必要做甘多事,賺一票最後就可以一世人Day off了。梗系,呢兩年大環境唔好,參與處置房產的上市企業就更多咗。舊年,截至12月17日,年內共有257家上市公司處置房產和用地,僅12月13日一日,就有6家公司。舊年賣房規模最大的莫過於ST海馬,合計賣房401套,處置金額3.34億元。
睇得到,中國房地產一路牛市的背後,上市公司才系其中的「受益者」!所以,當年曹德旺才系噉樣講:「中國的上市公司手裡握有大量的房地產,年底唔好啦,賣個兩套,發不出人工了,再賣兩套,年年蝕本了賣兩套......」你講企業炒房對實體經濟有價值嗎?關於呢個問題,曹德旺過去沒少痛批我哋一啲企業。曹德旺講:中國應該削減虛假的投資,唔要搞甘多房地產。他認為,起屋本身系冇問題的,但炒房則會出現好多問題。比如房屋失去咗居住屬性,變成咗一件投資品。
曹總還講,社會上大部分的銀行資本和勞動力資源都流向了房地產,嚴重打擊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樓價一路漲,租金也沒停歇,結果導致企業經營壓力越來越大。而且,搞房屋開發來錢快,搞產品開發,時間長且見效慢,於系大量企業唔好好做實業,都跑去買樓囤房炒作房屋,結果就導致呢啲企業創新能力大幅下降。甚至產品很快失去競爭力,最終主業陷入蝕本。企業一心賺快錢,既冇提高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且還導致產能過剩。於經濟發展和就業都無益!而且,唔知大家有冇發現,自從當年一紙「文件」,要將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開始,房地產行業以外的上市企業就開始紛紛投入房地產市場,瘋狂買樓囤房。
結果,樓價被越推越高,剛需群體買樓越來越貴,終於漲到好多人甚至借貸也買不起房的地步。而且,在呢個期間,政策上一直在房地產領域做調控,但絲毫冇約束上市企業瘋狂買樓囤房。呢系點解?因為,當年各種限購措施只針啱嘅系個人,對公司買樓基本沒限制。結果呢?行熟行外企業瘋狂一窩蜂做發展商,高峰時,全國的發展商數量甚至達到咗十萬家,比美國足足多咗99500多家。直到2018年,企業炒房和資產閒置的現象才引起監管層的重視。各地才開始暫停向企業銷售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從此,企業炒房囤房的步伐才終於被摁掉。多年來,各行各業深知房屋來錢快、來錢多,都瘋狂湧入呢個市場買樓囤房。從規模上來睇,上市企業囤房數量更系驚人。但系,上市企業最終發展到要用賣房的方式彌補主業蝕本,不免令投資者寒心。而呢種行為於誰有利?1.對股民來講。佢哋買公司股票,為嘅系企業長期價值,更或者講系企業的現金流。但系企業一心在房屋,主業蝕本,結果股民變成咗「股東」2.對老百姓來講。企業囤房造成市場虛假的供不應求,推動樓價暴漲,佢哋買樓成本低更高了。3.於上市企業來講,一旦失去「接盤」的人,炒房呢個圈子就不攻自破。屆時,呢啲企業的處境就非常尷尬了。想回頭重新做實業吧,先發現自己的實業早已經荒廢。而且,隨着人口結構失衡加劇、需求銳減,樓市的下行趨勢一旦打開或成為長期趨勢,但系呢個也預示着,中國「最大炒房團」或將繼續清倉走人。但拋房量激增,未來市場供給過剩的趨勢下,好多人將不得不面臨房屋砸在手裡的風險。
其實,呢啲手握多套房的人內心都很糾結,而家完全摸不清,到底該見好就收、落袋為安,仲系咬牙堅持,死守樓市回暖?
睇睇行業大佬們的做法,或許我哋就能豁然開朗了。
房地產行業話題,一定系繞不開王健林的,而家恆大、碧桂園、融創紛紛陷入困境,而王健林卻巍然不動,眼光和智慧非同一般。
「人地恐懼我貪婪,人地貪婪我恐懼」,呢句話被王健林詮釋的很到位,早在幾年前,老王就開啟了拋售模式,大量出售地產項目,回籠資金,把風險扼殺在搖籃中。
連商業大佬都系考慮轉型,輕裝上陣,不再被房地產投資捆綁,普通人還在堅持乜野?與其捧着燙手山芋,不如及時止損。
呢幾年變化太大了,尤其系就業、收入、消費方面,已經降到冰點,呢時候大家考慮的都系生計問題、生存問題,誰還會去買樓呢?
所以個人建議,如果你系有米人,手裡有多套房屋,咁可以優化一下資產,適當的減倉絕對系明智之舉,放的時間越長,可能損失越大。
對於只有一兩套房屋的家庭來講,只要房貸壓力不大,能足以應付,倒也唔使着急,時間能治癒一切,未來隨着通脹加劇,樓價或許仲有恢復的一日。
咁對於沒買樓的人來講,就更唔使着急了,如果唔繫結婚、孩子返學,着急買樓,完全可以等待,等一個好的時機再出手。
以後樓價大概率系穩中有降,再歸於穩定,系唔系賣房,就要睇你對資金的需求同埋持房成本了。
唔知大家還記不記得,浙江有一位女首富,本來系做珠寶生意的,但系睇到房地產利潤高,也學人地跨行到房地產,結果清盤執笠。
仲有好多企業,都系幾百上千套的囤房,某汽車公司,唔好好造車,也去炒房,現而家樓市陷入低迷,不得不一啖氣掛牌四百多套拋售。
我相信,如果唔系樓市低迷,佢哋還會繼續囤房,最終由普通人高位接盤。
而家呢啲上市公司亦系自食惡果,主業沒做好,「副業」又遭遇滑鐵盧,只能降價拋售,回籠資金。資本市場需要真正專注於創新和發展的企業,而唔系靠炒房支撐業績的"房托"。呢場清倉大戲,或許會倒逼一啲企業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道路。對於成個市場來講,呢或許系一次痛苦但必要的調整。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