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朱教君:人类与森林
Автор: 格致SELF
Загружено: 2025-03-08
Просмотров: 141
欢迎订阅我的频道,https://bit.ly/3tnM6wI ,佛系上新😊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造林工程,45年内累计造林46万平方千米,其中,樟子松更是被称为“功勋树种”。但是,樟子松人工林却发生了衰退,科学家们花费数十年时间,只为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演讲者:朱教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演讲时间:2025年1月18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以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工程)为主体,创新了防护林培育-建造-评估理论与技术体系,被《Encyclopedia of Ecology》(世界生态学百科全书)收录;指导了三北工程建设实践,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际林联科学成就奖。
为我们抵挡风沙数十年后,它们“生病”了
45年间,累计造林面积达到46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韩国和日本国土面积的总和。
各位朋友好!我是朱教君,非常高兴能与大家交流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并且分享一些我们在森林生态研究中的小故事。
我们都知道,人类就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森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森林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土地、材料等资源。
现今我们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等一系列功能。
在春秋战国末期,也就是大约2200多年前,我国的森林覆被率经测算大约为64%。特别是东北地区,森林覆被率甚至达到了83%。当时人口有多少呢?大概就4000万。
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生产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有60%的土地被森林覆盖,耕地从哪儿来呢?只能毁林造田。那么,森林面积自然就减少了。
另外,我国近百年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也给我国的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破坏。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地区。在随后的14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地区被毁掉的森林面积达到了9000万亩,采伐的木材量达到了19亿立方米。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森林覆被率仅剩下8%。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尽管森林覆盖率仅剩下8%,但为了生存与发展,只能高强度地利用森林资源。可想而知,我国的森林资源已经所剩无几。不仅是我国,全世界森林面积都发生了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目前已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大家可能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与森林减少息息相关,特别是沙尘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接踵而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于是,全世界都发起了植树造林行动,致力于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例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罗斯福大平原防护林工程建设,还有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在所有这些林业生态工程中,我国恢复森林、保护环境的决心是最大的。我国在1978年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规划周期长达73年,预计到2050年结束。这个工程覆盖了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涉及我国47%的国土面积,90%的沙化土地都集中在这个区域。所以,“三北”工程无时间之长、任务之重,堪称世界罕见。
到2023年,该工程已经建设了45年。我们对整个工程进行了评估:45年间,累计造林面积达到46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韩国和日本国土面积的总和。这一工程为使我国的森林覆被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提升到了现在的24%做出了突出贡献。
樟子松的传奇
那么,这么多的森林,这么多的树,我们应该如何种呢?
其实,这个事情早在70年前就已有了答案。我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4年,当时叫林业土壤研究所。我们建所奠基人之一——刘慎谔先生是一位林学家,也是一位地植物学家。为了治理科尔沁沙地的风沙问题,他告诉我们:一定要向大自然学习,从大自然的规律中找办法。
在当时的科尔沁沙地,风沙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刘老先生是动态地植物学的专家。他发现,我国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沙地有一个叫红花尔基的地方,那里有一片长200公里、宽14公里的天然沙地樟子松分布带。沙地樟子松耐寒、耐瘠薄,是非常适合在沙地种植的树种。所以,刘老先生认为,把这种樟子松引种到科尔沁沙地来造林,应该会成功。
1955年,樟子松被引入到科尔沁沙地南缘,造林获得了成功。大家看到的这几张图片,就是我们那万亩的樟子松人工林。
造林之后,由于风沙得到了有效治理,当地的老百姓就能够种田、放牧了。由于我国沙漠化防治取得的成就,世界上大概40多个涉及沙漠化问题的国家都到我国实地参观学习。
这样一个成功案例之后,“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大量种植樟子松,成为“功勋树种”。到目前为止,樟子松在“三北”地区的造林面积已经达到百万公顷。
这是在科尔沁沙地成功造林的案例。
这是在毛乌素沙地成功造林的案例。
这是在浑善达克沙地成功造林的案例。
这些案例也是我们“三北”工程正在做的一件事情——“三北”防沙治沙攻坚战。樟子松仍然是这场攻坚战里最主要的树种之一。
固沙林怎么会衰退?
樟子松这样一个成功引种的固沙树种当然非常重要,但让我们来看看它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引种成功的樟子松在生长了大概35到40年的时候,开始出现衰退的现象。
如果把衰退的林子都砍掉,就会“一夜回到解放前”,沙地又会变成原来的流沙状态。这样一来,农牧业生产就没法正常进行了。怎么办?
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真实原因?
大家都知道,沙地是缺水的,环境是干旱的。而樟子松生长在沙地里,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出在水上。很多人质疑,大面积营造的樟子松纯林如同一个“抽水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樟子松最终死于缺水。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团队经过了15年的长期研究,从土壤的水分胁迫、水分来源、水量平衡,还有整个系统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土壤水分。因为树木要生长,肯定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我们用不同年龄的樟子松,在不同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做试验,看看光合作用在什么时候会受到胁迫。
结果发现,如果土壤的含水量小于20%的田间持水量,樟子松的光合作用就会停止。而现实林地在生长季80%的时间里,土壤含水量都小于20%。所以说,如果仅靠土壤的含水量,樟子松肯定是活不了的。
那接下来,樟子松是不是能用其他来源的水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多种方法。例如,使用探地雷达探测根系的分布情况,看看根系到底有多深;使用阻抗仪探明地下水位的变化;还用δ2H和δ18O同位素分析,来看看树木用了哪里的水。
经过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了结论:樟子松是一种浅根系树种,98%的根系分布在1米以内的范围中。而我们测量得到的地下水位平均在5.5米左右。大家可想而知,如果树的根系特别浅,是吸收不到地下水的。只有当树长得足够大,根系达到3米以上时,才能够吸收地下水。
经过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了结论:樟子松是一种浅根系树种,98%的根系
👇🏽歡迎嘗試我頻道裡的其他影片👇🏽
通信: • 通信
人工智能: • AI·人工智能
航天: • 航天
宇宙: • 宇宙
教育: • 教育
少年中国: • 少年中国
植物: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生物: • 生物
心理: • 心理
医学: • 医学
生态: • 医学
环境: • 环境
药学: • 药学
数学: • 数学
物理: • 物理
化学: • 化学
艺术: • 艺术
摄影: • 摄影
传媒: • 传媒
考古: • 考古
恐龙: • 恐龙
地震: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诺贝尔奖: • 诺贝尔奖
工程: • 工程
音乐: • 音乐
建筑: • 建筑
能源: • 能源
#中科院
#格致论道
#科学
#科普
#知识
#知识科普
#格致論道
#科學
#知識
#知識科普
#教育
#self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