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常見原因-幽門桿菌⚠️避免共食和共用餐具、減少鹽分及醃漬物的攝取、多攝取蔬果∣⚡ DR.雷的肝膽腸胃事⚡∣花蓮慈濟醫院 肝膽腸胃科 ∣雷尉毅醫師
Автор: 火金姑的旅程
Загружено: Дата премьеры: 6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17 просмотров
⚡ DR.雷的肝膽腸胃事⚡
聊幽門桿菌,這是一種能夠抵抗胃酸,並生活在胃黏液層的細菌。它與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的產生密切相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確認,幽門桿菌已被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因為約90%的胃癌病例與其有關。
幽門桿菌的感染途徑主要是透過被污染的水或食物進入體內。此外,家庭中的交叉感染,例如共用餐具或共食,也是感染的常見原因。在台灣,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幽門桿菌的盛行率已降至20%至30%。然而,在某些高風險地區,感染率仍高達50%。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的男性或有一等親胃癌病史者。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感染者並無明顯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經歷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胃悶、腹脹、噁心及食慾不振等不適。長期感染會引起慢性胃炎,約90%的患者可能會受到影響,10%至15%可能發展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可能出現癌前病變,如萎縮性胃炎。
幽門桿菌的診斷主要有兩種方式:非侵入性和侵入性。非侵入性檢測包括碳十三尿素呼氣測試、糞便抗原檢測及血清學測試,而侵入性檢查則需透過胃鏡取檢體進行確認。治療方面,通常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結合多種抗生素進行。
對於高風險者,建議加強篩檢,若出現腸胃道症狀,應儘速轉診專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感染者則需迅速根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留意飲食衛生,避免共食和共用餐具,並減少鹽分及醃漬物的攝取,多攝取蔬果,以降低幽門桿菌感染和胃癌的風險。
#幽門桿菌 #胃健康 #預防胃癌 #腸胃道 #健康生活 #醫療資訊 #雷尉毅醫師 #花蓮慈濟醫院
💖講者:雷尉毅醫師
💖專長: 胃食道逆流症、各類食道蠕動功能疾病、大腸激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功能性食道疾病、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慢性B、C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脂肪肝疾病、胃肝膽胰疾病、治療性胃鏡、大腸鏡、超音波及肝纖維掃描儀檢查
💖現 職: 花蓮慈濟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慈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社團法人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第三屆秘書長
💖學 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關山慈濟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研究員、台北馬偕醫院住院醫師與腸胃內科研究、日本東京崎玉醫科大學內視鏡研修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