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心經 (上)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心經白話解釋 心經白話淺釋 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菩薩 心經 佛教動畫 佛法 佛教 卡通 大般若經 佛經
Автор: 佛教動畫網上看Buddhism Animation
Загружено: 12 окт. 2021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30 000 просмотров
漫談心經 (上)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心經白話解釋 心經白話淺釋 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菩薩 心經 佛教動畫 佛法 佛教 卡通
心經只有兩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大般若經龐大的內容要義,將大乘,小乘的思想都包括在內, 是佛教近萬卷的經典中字數最少,義理最豐的一部經典。在簡潔有力的文字中,闡明’ 般若皆空’ 的道理,否定一切分別心,同時也闡述了人的自性,本妙真清淨,具有一切功德智慧。凡是出世的一切法都由此真心而生,所以稱之為心經。從姚秦到宋代的六百年間,心經一共有十一種譯本,到今日多已散失無存,其中唐代玄奘大師所譯流傳最廣,玄奘法師世稱唐三藏,河南洛陽人,十三歲便出家,二十六歲時下定決心,冒險西行取經,經戈壁大沙漠,穿過蔥嶺到印度,經過十餘年的旅遊參訪學知識,終於帶回大量梵文佛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duǒ),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guà ài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 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觀自在菩薩~
心經新釋:
色與受,想,行,識。當今世上五十六億七千萬人中,只有極其少數的人是得到生命最高真理的覺悟者,我們稱祂為佛,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姑且稱之為彼岸,而剩下的大多數錯看生命實相,活在顛倒夢想世界里的眾生,他們所處的世界,我們姑且稱它為此岸。活在此岸的平凡人們,他們有主觀上的我,他們處在任何時空,就像一根針掉進一桶水一樣,永遠保持著自我,不肯溶入時空的水中,有我就有與時空對比出來的好,壞,貴,賤。有了我,就有他們,他透過他自己的辨識工具,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到了外在世界,所學過來的資訊,色,聲,香,味,觸,法,於是這些資料進入了他的內心世界里,資訊傳進人的大腦後,先存入資料中心並進行比對,用原本存有的資料與新資訊比對,並加上自己一直在改變的感情標準進行分析,推理,決策,最後發出行為的指令,而這些內心所產生的反應與行為作用也因而造成了結果,這個會因外在而起變化的內心世界,就叫做受,想,行,識。 而內心世界以外的所有外在世界,包含自己的肉身。就叫做色,外在世界的色,與內心世界的受想行識合稱為五蘊。眾生處在有我有對象的相對世界里,於是就有大,小,有美,醜,有順,逆的分別心,他們處在這種把自己獨立起來,與時空對立的生活態度,我們稱它為活在於色境。
空 - 而活在彼岸的覺悟者們,他們活在世界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們活在任何空間,就無我地把自己溶入那個空間,他們活在任何時間,就無我地把自己溶入任何時間,熱得過癮,正好做日光浴。他觀花時,我即是花,我即是香,他聽雨時,我即是雨,我即是雨聲。 他生,老,病,死時,我即是生,我即是老,我即是病,我即是死。他無我地消失了自己,對於外在世界的一切變化,他都能真誠地承認,面對,接受,並喜悅地仔細品嘗任何一片時空,他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態度就像一粒鹽溶入一桶水一樣,鹽溶入水,把自己化為億萬個分子,自己雖然消失了,但每一部份的水都有咸味,在時空的水桶里,再也找不到自己,而與整個時空溶而為一,他像無量光一樣,布滿整個空間,像無量壽一樣,布滿整個時間,他的這種生活態度的境界,我們稱之為’空’ 色與空 - 如果世界是一片草原,每個人是一根小草,你自認為自己是一根小草,你就是活在此岸的色境,我是一根小草,如果你自認為你即是草原本身,那麼你即是活在彼岸的空境,我就是草原,如果世界是一片大海,每個人是一滴海水,你自認為自己是一滴海水,你就是活在色境,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海水,如果你自認為自己即是大海本身,那麼你即是活在空境,我即是大海。這個此岸與彼岸,其實是同一個時空,好無聊,好清靜,只是出於這時空中的人的態度不同,而活的境界有所不同,好吵,好好聽。
所以佛陀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個人處在任何時間,空間時,要像一粒鹽溶入一桶水一樣,一粒鹽剛掉到一桶水時,有我有水,我是一粒鹽,當它溶入於水之後,無我無水,消失了自己,無我的把自己溶入時空的每一個部份,水的每一個部份都有我,我即是水,把自己溶入一桶水,你就擁有了整桶水,把自己溶入所處的時空中,你就擁有了整片時空,大多數的人都老是背負著過去,期盼著將來,而沒有活在現在,要做一個溶入於當下的人,別當著一個背負著過去與期盼著未來的奴隸啊!要像一艘隨著時空而流的船啊。水到哪裡,船就到哪裡。船到那裡,人就到那裡。人到那裡,心就到那裡。 跳脫無之道: 上下四方叫做宇,包含所有的空間,所以無盡無窮,古往今來叫做宙,從最初最初到最後最後,包含所有的時間,所以無始無終。當觀自在菩薩用無我的觀點,做最徹底深永的沈思時,他清澈的領悟到,宇宙的一切一切都是一體的,沒有任何東西能獨立於宇宙之外,世間外在的一切物質,名利,與自己內在的身心感受,也都是隨時隨地流變不定的,人應該把自己化為無我,隨時隨地與所處的時空溶為一體,這個整體性的觀念與實踐,叫做空。當瞭解,體會,實踐了這個空,把自己完全溶入空之中,於是再也沒有所謂的苦難,厄運,這些由自身所發出的偏曲看法,而產生的痛苦了。
佛陀對他的學生舍利子說,舍利子啊! 如果我們用自己的觀點去看自身以外的所有對象,其實這些對象也同時是本體,本體也同時是對象,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獨立於本體之外,包括你自己,包括你的心靈,包括你從心靈發出的感受,這些也都包含在這本體之内,這個本體我們姑且稱它為空,一切你所看到的對象,我們稱它為色,如此一來你就知道,空跟色並非兩回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沒有不同,人的感受,知覺,判斷,意識,觀念等一切精神作用也是如此,都涵蓋在這個空裡面,舍利子啊! 一切事物,一切觀感,都是因為你站在自己的立場才產生的啊。所謂生,死,美,醜,多,少都是以你的立場看,才會有這種感受的啊,因此,你若不要有立場,而能不據任何觀點去看事物,我觀花時我即是花,我觀蝶時我即是蝶,在任何時間,就無我地把自己溶入於任何時間。
在任何空間,就無我地把自己溶入於任何空間,我置身於水中,我即是水,我置身於魚群時,我即是魚,把自己化成億萬個分子,溶入你所處的任何時空之中,這時候再也沒有我,也沒有宇宙,法象,時間,空間這些對象了。就像一粒鹽溶入一桶水一樣,鹽消失了,但水的每一部份都有咸味,進入沒有鹽也沒有水,完完全全溶入的境界,受,想,行,識也就沒有所謂自身的感受,知覺,判斷,意識了,眼,耳,鼻,舌,身,意,不據自己的立場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靈去偵測,就不會產生這些感官所看,所聽,所嘗,所聞,所觸,所感受的一切偏曲資訊,不站在生去看待死,不站在無去想望有,沒有偏曲的觀點,就不會產生各種差異的分別心,無所謂因,也無所謂因的形成,無所謂果,有就無所謂果的來不來臨,生命的意義在於完全的溶入,在於過程,而不在於目的,明白了這些就不會再被老,死的問題所困擾而痛苦憂心,人生的痛苦,發覺苦的原因,進行消除苦的修行治療,而達到最後的無我無苦的境界,這四個階段我們稱之為苦集滅道,當瞭解到生命的本質,乃是生生不息,生死交替的變遷,溶入生的過程就不再有生,老,病,死的問題,也不再有所謂的苦,集,滅,道的問題了,能瞭解這個道理看來很聰明,其實哪有何聰明之處呢!這個道理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而已,只是一般人迷惘看不到,能實踐這個道理看來像深有所獲,其實哪有得到甚麼,這個道理原本如此,只是一般人不懂得取用,悟者們都想通了這些,清澈地看清一切事物原本的樣子,他的心就豁然開朗,不再被偏曲的錯誤觀點所左右,捨棄自我捨棄心靈所產生的差別,於是他不再有恐懼,渴望與幻想,不再活在顛倒錯誤的觀念中,因為他知道這些錯誤的觀點都是人自己站在一己之私的立場而產生的啊!
因此,他的心像一潭湖水,由濁而慢慢澄清,直達清澈平靜,這就是彼岸,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悟者們,也都是依照這種,能夠達彼岸的智慧,而得到最高的覺悟,擺脫了發自一己身心的偏曲看法與幻象而直達彼岸,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到達彼岸的智慧是偉大的方法,是大徹大悟的方法,是至高無上的方法,是超絕無比的方法,它能消除一切因偏曲看法而產生的妄想和痛苦,這個方法是真實的,可行的,每個人都可以採用,而因它達到彼岸。彼岸 - 讓我們為採用這方法走在半路的悟者們唱首歌鼓勵一下吧! 走走走,走在半路中的同道呀,走在半途中的同道呀!走往彼岸的悟者們呀! 走往彼岸的悟者們呀! 走向彼岸,走向彼岸,登上彼岸。登上彼岸後多麼快樂呀。
#漫談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