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亨苏丹震怒非法侵地背后藏腐败网络?公正党党选掀混战!安华接班人争夺白热化阿都拉是开明改革者,还是无力过渡者?习近平访马释出投资善意 东盟小国如何选边?
Автор: 马来西亚华人时政评述
Загружено: 19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 048 просмотров
只说彭亨州议会这场突如其来的“敲山震虎”,背后可不单是苏丹阿都拉殿下在发一通脾气那么简单。这位手握宪权的州元首,罕见地在大殿之上公开点出州内非法侵占土地问题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成形,至今累积破两万公顷——一边是官地,一边是永久森林保留区,全数被人拿来种油棕、橡胶、乃至利润高涨的猫山王榴莲,这可不是一时一地的“无心之失”,而是系统性的问题。殿下那句“打着农业发展幌子瓜分州财产”,话里话外,矛头所指就是那些借着“农民利益”“小园主生计”来粉饰自己非法行径的既得利益者,说到底,他们哪是什么种地的?明明是一整套土地掠夺产业链,有人种、有人批、有官发、有法撑。最让人心寒的是,殿下所提“少数法律守门人与公职人员”的配合甚至包庇,等于是整个系统里有内鬼在通风报信、开后门。拿督斯里旺罗斯迪主政下的州政府如今口气很硬,誓言不再对任何非法地块开绿灯,这固然是好事,但问题也来了——你要收地,谁批的地?你要拆屋,谁签的字?反贪会、警方、林业局、矿务局、土地局,哪一个脱得了干系?不说别的,早几年劳勿榴莲芭风波,州政府锯树一万五千棵,还不是最后弄得焦头烂额、诉讼缠身?背后正是有权有势者以“自救农民”的口号掩护利益操作,企图博取同情,一边炒作情绪,一边争取回旋余地。而如今殿下亲自揭破这层伪装,实际上是在为州政府背书,也在敲打还敢暗中交易的公务员。如果这次肃整再拖泥带水、再搞双标,等于变相让那些人更加猖狂。更不消说这背后是否存在“更大势力”的庇护,坊间议论已久,尤其是涉及稀土、金矿、铝土矿这种利润动辄上亿的产业,怎可能没有财团、没有政治代理人从中斡旋?不少观察家甚至怀疑,有些昔日政坛要角已在幕后筑巢多年,表面退隐,实则仍能左右土地审批、执法力度。这次州政府虽然喊得响,要“严正执法、统一口径”,但若没有实际问责一个高官、砍下一两棵“毒树”,恐怕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要想真的“让过去成为教训”,就得把手伸进档案柜,清查过往每一块非法批地的流程、签名、批准文件,把那些失职者一一拉上台前,还原当年利益链的来龙去脉;同时也要在制度层面上加固防火墙,设立透明化、民间可监督的土地审批与执法机制,避免再有地方“自己批自己收”,朝令夕改,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苏丹殿下已然亮剑,接下来就看彭亨州政府敢不敢把这把剑落下去,把那些以“农民”之名行贪婪之实的掮客清出局,把藏在暗处的“保护伞”连根拔除。如果真能做到这一层,那彭亨州的制度信任或许能逐步重建,否则,“今天剃你一棵树,明天你在别处再种一片林”,岂不又是重演旧戏?我斗胆判断,未来几个月将是关键期,若州内开始大范围土地追缴、案件公开审理,并有人因地案入狱,那就证明这不是一场政治秀;反之,若一切又归于沉寂,只有媒体上几句慷慨激昂的训话,那老百姓自然也就明白:换汤不换药,“阴影”迟早还是要回来。
马来西亚团结政府的主导政党公正党,正处在一场声势不小却暗流汹涌的党选风暴之中。虽然外界的聚光灯多聚焦在行动党的人事洗牌上,但公正党此次的党选,无论是地方区部的激烈竞争,还是即将登场的中央高层选举,都有可能重塑整个党内权力结构,对首相安华及团结政府的未来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从已出炉的选举结果来看,公正党在玻璃市和吉打的地方势力已几乎土崩瓦解,这两个州的区部主席大批落马,正是去年六州选举惨败后所埋下的政治后座力。首相政治秘书曾敏凯异军突起,成功拿下亚罗士打区部,被视为中央有意重整地方派系、重建北马据点的先兆。而这类“以换血为改革”的风潮,也迅速蔓延至雪兰莪、马六甲,原任主席接连败选,显示基层早已躁动不安,等待一次方向明确的组织整顿。而更令人关注的,则是五月即将进行的中央领导层改选,尽管安华和署理主席拉菲兹将不战而胜,但二号人物之位并不稳固。拉菲兹在担任部长期间并未有突出的表现,这给了雪州州务大臣阿米鲁丁、森美兰大臣阿米努丁等人机会,趁势扩张影响力,伺机问鼎党内接班人宝座。安华至今未公开表态支持任何接班人,也让这场中央党选变成各方势力角逐未来路线图的预赛。若说土团党党选是阿兹敏与韩沙两大山头的对决,行动党是陆兆福系与旧林冠英阵营的重新整合,那公正党的复杂度远远超出,真正的权力之争在于“接安华的班”,而不是简单的职务角逐。目前中央理事职位竞争已现端倪,多人提名预示着内部派系势力旗鼓相当、各不相让。在没有一个强势接班人的局面下,这种权力真空只会加剧党内的多角战态势。但这场混战对公正党未必全然是坏事,至少地方上已经开始出现世代更替,新血登场,甚至部分基层正以此为契机,团结自身势力,谋求翻身之机。然而,若这场混战最后沦为派系仇怨的升级、选后整合无力,那党内将陷入新的内耗泥潭。毕竟接下来的全国选举已不远,若党内还陷于“内斗未平、外战难起”的窘境,公正党在来届选战中将难以和如日中天的国盟抗衡。关键在于安华是否有魄力在党选之后重新凝聚胜败双方,平衡各派资源配置,确保中央与地方重建联系,让基层服气、高层稳盘,最终重塑蓝眼政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未来几个月,党选结果与整合动作,将决定这个团结政府主导政党的政治命运。胜出者或许不只是党职得主,更可能成为安华之后马来西亚政坛的新旗手;而失败者若无法被有效安抚整合,党内裂痕也终将外溢至选民面前,进而影响政权的稳定根基。所以说,这不只是一场内部选举,而是一场左右未来马国政局走向的关键战役。
说起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他的名字总绕不开几个关键词:温和、中庸、开明。但若把这些词从赞美的滤镜下抽离出来重新检视,我们或许看到的,不是一个有意推动变革的政治家,而是一个被制度推向台前、却无力主导方向的过渡者。2003年马哈迪交棒,当时全国还沉浸在“烈火莫熄”运动的余波中,社会亟需一位非强人式的稳定者,而阿都拉这个“清廉、低调、忠诚”的人,正好合格。他不属于任何党内强势派系,也没有夺权野心,某种程度上,他的“无害”成为马哈迪最放心的接班人标准。全球权力逻辑一向如此——强人交棒,从来不是为了民主化,而是为了稳住自己退场后的权力遗产。从印尼苏哈托到台湾李登辉皆是前例。阿都拉并非例外,而是马哈迪体制下的延伸与产物。他确实在上任初期赢得了惊人的民意支持。2004年大选,国阵大获全胜,阿都拉顺势推出“现代伊斯兰教”口号,倡导包容与进步,松绑新闻管制,鼓励民间言论空间,部落格、网媒如雨后春笋。但关键问题是,这一切真是出自他的政治远见与治理哲学吗?还是只是因为他无法也无意再维持马哈迪时代那种紧绷的集权系统?2006年南马水灾,是个标志性事件。全国遭遇百年一遇灾情,柔佛成为重灾区,人民苦苦等候中央介入与领导,结果阿都拉探访灾区不到一天即飞往澳洲度假,并现身其弟餐厅剪彩,这种“离地首相”形象迅速在有心人心中生根发芽。更别提后来经济改革停滞、反贪会改革原地踏步、官僚系统各自为政,阿都拉政府统筹力屡遭质疑,最终在2008年大选遭遇“308政治海啸”,国阵丧失四个州属和国会三分之一议席,史称“阿都拉效应”的黄金期戛然而止。在回顾他留下的政治遗产时,我们必须提出一个根本问题:那段“相对自由”的空间,是他主张出来的,还是他管不住的?他被誉为“言论开放的起点”,但实际上却是因为无法继续压制网媒和公民社会。他任内确实未主动镇压媒体,但也没建立起任何新闻自由保障机制。他并非主动推动开放,而是被民意浪潮推着往前走。这种“被动开明”,虽也为社会带来了一定喘息与觉醒,但从制度变革角度来看,他既未提出新的政治蓝图,也没能整合政府资源进行系统治理。5.6%的年均GDP增长率虽中规中矩,却未能拉动实质结构转型,投资者对政策方向感到茫然。他主张振兴农业、关注基层,却拿不出长期政策工具包,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经济改革最终胎死腹中。他的政府更像是“自动驾驶”状态,既无明确加速方向,也无应对危机能力。他对权力过于温吞,对派系过于妥协,让首相署成了“无力协调中心”,内阁成员各自表态、政策落地难成共识。在政治判断上,他也未能压制巫统内部膨胀的右派声音,使得改革在党内早早就卡住了门槛。若说马哈迪是将权力集中于一身的强人,那阿都拉就是把权力四散无归的过渡者。他不是改革的推手,而是被制度的惯性带着走的“温顺看守人”。他的“德行”不是力量,而是政治失能的遮羞布。他没有冒犯任何人,却也未改变任何事。如今他离世,社会舆论多以“温和”“好人”来缅怀他,这是情理之中。但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说,我们应问的不是他是不是一个好人,而是为何一个没有意志、没有规划、没有能力的“好人”,会在最需要变革的节点被托付重任?而人民、制度与党内机制,又为何默许了这样一位“无为者”,成为那个时代改革的象征?这个问题,不只关乎阿都拉,也关乎马来西亚政治的深层结构。真正的自由,不该是无力的代名词。真正的改革,不能靠一个不作为者的退让来期待。这才是阿都拉时代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习近平在布城对越共总书记苏林那句“同舟共济方能行稳致远”,虽是外交辞令,却是一句点破东盟处境的精准判断。当下世界局势正值多极重塑,大国博弈加剧,小国求存的第一法则,不是选边站,而是活得下来。东盟国家正是夹缝中求生的缩影——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安全上曾倚重美国,如今更懂得“吃定两边”,在两头大象打架中维持平衡。但这平衡并非没有代价,中国靠近得更深,靠得更早,靠得也更实。从基础建设到产业链再到数字经济,中国早已在东盟撒下厚重资本,不只是“一带一路”的版图延伸,更是现实利益的直接绑定。这套以“大撒币”换友谊的外交打法,白宫至今学不来,也跟不上。 华府早年曾以“重返亚洲”为战略,2011年希拉莉在泰国东盟峰会上说“我们回来了”,但最终像猫捉老鼠一样,力不从心。如今俄乌战火烧不尽,以巴局势又添一把柴,美国战略重心早已南辕北辙,国务卿忙着灭火,国家安全会议和国务院则捉襟见肘,连能搞定亚洲事务的老牌幕僚都被边缘化,更别提特朗普时代完全以个人意志治国,一言堂治下“只养老狐狸,不养猫”,亚洲战略就此断层。反观中国,哪怕在南海议题上与部分东盟国家有所龃龉,但透过投资、教育、科技等多轨方式“润物细无声”,反而在“软压制”与“硬绑定”之间取得微妙平衡。特别是对如柬埔寨、老挝这类财政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小国而言,中国的投资不只是经济奶嘴,更是政治生命线。而即便是像马来西亚这样的中等强国,在面对145%关税、芯片管制、全球脱钩潮的背景下,也难免需要中国这座靠山,来稳定出口、吸引资本、发展制造业。 然而,东盟之复杂在于黑白相间。马新泰是白道强国,经济制度规范、产业结构完整,但其上游不远,就是地下经济活跃区。中国资金一旦灌入,既可成白道沃土,也难免成为黑道温床。从赌场到网络诈骗,从灰色房地产到非法劳工,中国投资的副作用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消化。一边是高铁、深水港、数据中心;另一边是洗钱通道、电诈温床、地下人口流动。这种双刃剑效应,有人欢喜,有人愁。但在现实利益面前,大多数国家宁可“先拿了再说”,期望“边干边管”,却很少真能“拿捏得住”。 当前,东盟国家的战略空间正在被逐步压缩。美国人早就不在现场,只剩遥控器和说教;而中国人则是直接上门,送工程、送贷款、送机会。一个讲大义、一个讲实惠,小国选边虽谨慎,但心里其实早已有谱。而当中国总统坐镇布城,一波波释出善意,用“同舟共济”暗示未来命运共同体时,东盟诸国已经不再问“是否需要靠中国”,而是在思考“靠多深才最稳”。未来局势会如何演化?看白宫是否还愿真心回到亚洲,而不是只派几只虚弱的猫继续演戏。若再无对手,中国终将在这片区域稳稳扎根,把东盟从地缘战略棋子变成经贸共同体的支点。到那时,谁还记得那句“我们回来了”?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