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連結生活 埋下種子綻放未來
Автор: DaAi News Storage
Загружено: 31 дек. 2021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51 просмотр
面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威脅,未來種子,需要具備抗旱、耐淹,因應逆境生存的能力,然而,如果能有更多善待環境的意識,也許就能減緩氣候變化中央編列了10億預算,準備推動食農教育,不過,食農教育不能只是辦辦活動,必須落實在生活中,才能真的善待大地。
土庫青農 高宗懋:「台灣的東西有它的好處,有它的營養,有它的價值在,不是什麼都是國外的比較好。」
台灣一年進口大豆240萬公噸,本地生產的卻只有100公噸,進口,自產比例懸殊,相差2萬多倍。
土庫青農 高宗懋:「由吃讓他們知道,這個東西真的是不錯的。」
在地食材送入校園,吃,能引發孩子們的注意嗎?
台中市四育國中老師:「你們中午就是,要吃這個太空食物(藜麥)。」
這是藜麥,重量輕,營養成分高,公認最佳太空食品之一,產地南美洲,這才是台灣的原生種,台灣藜,有國內學者研究,營養成分不輸藜麥。
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 楊靜瑩:「台灣藜是台灣新興的雜糧作物,別稱是台灣紅寶石,富含高纖維以及優質的蛋白質。」
台中市四育國中老師:「它其實是台灣原住民,近百年來很重要的作物。」
台中市四育國中學生:「還沒認識食物,會覺得這是什麼東西,就不知道,可能跟一般的米一樣,可是認識後,會覺得很特別。」
台中市四育國中老師:「我們常常在跟孩子講碳足跡,講我們要環保,其實孩子並不是很能理解。」
宜蘭大學有機產發中心執行長 黃璋如:「透過對食物的選擇,對農業環境的貢獻,或者對農夫的努力,我們就會帶著感謝,或者回饋的心。」
占地1.6公頃的檳榔樹,原本一年可坐收數10萬元,黃璋如卻全砍光,改成有機農場,花了好幾年才讓土地恢復元氣。
宜蘭大學有機產發中心執行長 黃璋如:「台灣農藥跟化學肥料,用每人的平均來計算,或者用土地面積來計算,是大概世界上前5名。我們發現用有機農業,比較能夠適應氣候變遷。」
黃璋如田間實驗,農業與氣候改變正面撞擊,活生生上演。
宜蘭大學有機產發中心執行長 黃璋如:「這種一直下雨或者一直乾旱,對農作物影響很大,不像我們口渴,我們就去找水喝,他們找不到水。」
屏東縣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理事長 胡青娥:「就算我們原鄉不能種,我們就要找一塊地,把那麼好的作物,繼續給它發展出來。」
原鄉農民 鍾懷民:「像我這個年紀,我5年前才認識紅藜,種我們原住民特色產物,真的是需要做這些傳承。」
加快腳步,也許能保留傳統文化,但傳統作物是否能成為未來食物,要挺過環境變化的試煉。
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 宋妤:「它本身適應環境的能力,要越來越大,不能太窄。」
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 楊靜瑩:「整個演化來講,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它也會透過突變方式,因為環境的逆境導致它突變,但是這過程相對比較慢,我們扮演的角色是加速。」
中興大學農資院長 詹富智:「生物可能在一個,特殊的情況下會不太一樣,激發學生對生物,對未來食物興趣跟好奇心。」
台中市四育國中老師:「把碳足跡,環保議題,剩食的議題一起放進來,他們可能才能更有感地知道。」
張嘴進食的這一刻,如果能有更多善待環境的意識,或許,氣候變化的腳步能稍稍減緩。這是一場未知的實驗,也是未來種子,為我們上的一堂課。
採訪撰稿 李雅萍
攝影剪輯 楊俊亭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