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2飲食 - 英國牛津大學 陳惟華 博士醫師
Автор: Loving
Загружено: 15 февр. 2013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5 555 просмотров
陳惟華/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首任院長、前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導致現代人自律神經失調的兩大因素就是「飲食遠離天然」和「生活壓力過大」。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精神病
自律神經失調其實和精神病不同,是由於自律神經所負責的「良好的血液循環」、「平衡的發炎和消炎」與「和諧的器官運作」三大功能失去平衡所導致的症狀。因此,其症狀往往發生在二個以上的器官或是產生多重的症狀。
舉例來說,大腦的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導致失眠、焦慮、恐慌、憂慮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也常常會合併胸悶、呼吸困難或心悸等心肺的症狀。而消化道的自律神經失調,除了造成胃脹、打嗝、胃食道逆流或腸躁症等情形之外,往往也會合併有焦慮症。
交感和副交感之間的拉鋸戰
當我們吃到不對的食物或是遇到壓力的時後,會激發身體的的交感神經亢奮起來,讓體內產生發炎排斥的反應,去排除這些有害的物質或是武裝身體來防禦,以保護我們的健康。等到這些不好的物質被排出體外或是當脫離緊張的環境之後,身體便會自動啟動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讓身體產生消炎修復反應,來解除身體的緊張狀態,讓我們放鬆休息、吸收營養和修補細胞。如此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互節制,得以維護身體各器官功能的正常運作。
倘若我們經常啟動身體的交感神經產生發炎的防衛反應,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形成了長期的拉鋸戰,終將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後果之一就是打破了體內發炎和消炎之間的平衡,造成身體的「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已被證實是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憂鬱症等慢性病之間的共同因素,可見自律神經調控身體發炎和消炎之間平衡的重要性。
「自律神經失調」與食物有關
近年來食品安全連環爆,致使我們經常吃到不適當的食物,讓身體不時地興奮交感神經的活性來應戰,同時也引發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被啟動起來,以制衡交感神經的亢奮,結果形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追逐戰。如此,久而久之打破了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導致自律神經的失調,結果影響到身體血液循環的順暢,發炎消炎的平衡以及器官的正常運作,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因此,經常吃錯食物是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若要根治和預防自律神經失調,需要先從「飲食」著手,不要讓「不對的食物」或是「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一直無謂地消耗自己身體自律神經的活性。吃對食物能夠保存身體自律神經的元氣,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才能正本清源脫離自律神經失調的夢饜! 健康之道,源自於營養,而營養之道,首重在天然。醫師之父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金玉良言:「讓食物為醫藥,醫藥為食物」,也就是吃對食物可以平衡自律神經進而健康又長壽。
「食物醫學」是有關如何運用食物來促進身心健康的實證醫學,至少包含了營養安全、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三個面向。這是一門新興的現代醫學,與傳統的食療不同。
營養安全除了傳統營養學涉及食物提供的營養和熱量之外,還有食品安全的相關問題。預防疾病是探討那些食物或飲食模式會導致疾病,而那些食物或飲食模式可以預防某些疾病。治療疾病則以實證醫學來論述那些疾病可以運用食物來治療的。
那麼食物為什麼能夠預防或甚至治療疾病呢?歸納至少有以下四種機轉:
一、傳統營養學:是大眾周知化學上營養和熱量的補充。(1)大量營養素: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類。(2)微量營養素:植物化合物、微量元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二、腸道益生菌:最近的醫學研究證實吃蔬食1個月就能夠促進腸道細菌群的動態平衡,減少致病菌如腸桿菌屬而增加益生菌如脆弱類桿菌和梭狀桿菌屬;並且可以降低體重、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糖等。
三、基因的表現:食物能夠改變基因的轉錄表現,是一種分子生化反應。醫學研究發現攝護腺癌患者在接受全蔬食飲食、運動(每天走路30分鐘每週6天)和情緒管理三個月,會打開癌細胞48種抑制癌症的基因,以及關閉癌細胞453種促進癌症的基因!五年之後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端粒(一種健康和長壽的指標)也會變長。這是首次有研究顯示,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隨著時間可以增加端粒的長度。
四、共振的頻率:所有的物質都是原子所構成,也就是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的質子在旋轉,因而產生一種振動波頻。因此,凡是物質都具有振動的頻率,食物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食物不但具有化學上的營養熱量之外,也有物理上的振動頻率。食物的這種振動頻率能夠調節身體自律神經的活性,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消除患部的慢性發炎,以及恢復患部的運作功能,自然就達到細胞修復的最佳狀態,也就是透過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來提升身體的自癒力。
這就是為什麼西醫之父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金玉良言:「讓食物為醫藥,醫藥為食物」,與東方醫學的「藥食同源」,都明白指出食物是治療疾病不可或缺良方的道理。
參考文獻:
1. Environ Microbiol Rep. 2013;5:765-775.
2. PNAS June 17, 2008 vol. 105 no. 24
3. Lancet Oncol. 17 September 2013
更多資訊:http://drchenwh.blogspot.tw/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