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嚕嘧銃」是古代一種火器,它的性能極為優異
Автор: Bernadine McDermott
Загружено: 10 нояб. 2022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56 просмотров
魯密銃是中國在明朝時期,由傑出火器研製家趙士楨所改進的一種火繩槍,原型是土耳其魯密國(奧斯曼帝國)所進貢的火繩槍。於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趙士楨向魯密國使者朵思麻請教魯密國火槍的構造及製作方法,經改進後製成“魯密銃”。
魯密銃約重七八斤,有的六斤,約長六七尺,發射的機關在牀裏。捏一下就掉,火燃復起,牀尾有鋼刀,若敵人逼近,即可作斬馬刀用。放時,前捉託手,後掖牀尾,發機只捏,沒瞄準時手不能動,準星和眼睛對準處稍遠,初發煙起,不致燻目驚心。它比倭人的鳥槍還好使。用藥四錢,鉛彈三錢。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今浙江鄞縣東南)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火繩槍(日文漢字:鐵炮)的日本人及部分火繩槍。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繩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而且手筆極大,一上來就是一萬把,由此可見當時明朝政府對軍隊裝備火器的重視程度。
大約在同時,魯密國(今土耳其)派遣使者朵思麻到中國進貢火繩槍,中國古代著名火器專家趙士禎,生長於海濱,少經倭患,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衞國保民,於大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魯密國進貢的番鳥銃,經兵部議交京營試製。
趙士禎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登門求教朵思麻,詳細講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並自己出資(趙士禎時任從七品銜的中書舍人)召集工匠進行試製,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創制了比鳥嘴銃射程更遠的火繩槍,稱之為“魯密銃”。這種銃加長了槍管(4尺5寸),重量略大於鳥銃(6―8斤),射程遠(150 米),威力大,在結構上更優於鳥嘴銃。故《武備志》説:“鳥銑:唯魯密銃最遠最毒”。同時還研製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掣電銃”和“迅雷銃”,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萬曆三十年六月,趙士禎研製的火器通過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門官員的試驗。會審報告建議皇帝將趙士禎“所制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官員加以教演,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制虜之用”。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