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опулярное

Музыка Кино и Анимация Автомобили Животные Спорт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Игры Юмор

Интересные видео

2025 Сериалы Трейлеры Новости Как сделать Видеоуроки Diy своими руками

Топ запросов

смотреть а4 schoolboy runaway турецкий сериал смотреть мультфильмы эдисон
dTub
Скачать

淨界法師:修學四諦十二因緣法對淨土宗有何幫助?

Автор: 善知識

Загружено: 2024-07-03

Просмотров: 15567

Описание:

淨界法師 :《佛法修學概要》
時間: 2013/06/26
地點: 洛杉磯 淨土教觀學苑
編號:第四十六集 / 期中座談5
----
放列表 (complete playlist):
   • 淨界法師 《佛法修學概要》 精華節錄  

---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二乘人修四諦跟十二因緣法,那麼四諦跟十二因緣有什麼不同呢?

【師父答疑】四諦跟十二因緣,他們目標相同,過程不同。他們兩個都是同證偏空的法性,同入偏空的涅槃,這個目標相同。過程有什麼不同呢?聲聞人,他偏重在苦諦這一塊;緣覺人,偏重在集諦,他偏重在處理煩惱這一塊。

我們解釋一下。可以這樣講,聲聞人是比較感性的,他在厭惡生死的時候,對於人生的痛苦感受比較深。他是先從對三界果報的一種感受的厭惡,才啟發他無常無我的思惟,而調伏他內心的愛取跟我執的顛倒。他完全是因為苦諦的刺激,才產生這樣的觀行,所以他這個人是比較感性的。但是這個人有個問題,因為他對痛苦的感受太強,相對來說,你要他發菩提心會比較困難。

所以經典裡面形容二乘人「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其實就說盡了一個聲聞人的內心世界。他自己的生活經驗、他所學習的佛法都是過度的悲觀,他把人生想得一文不值。所以他一旦離開娑婆世界以後,永遠不想再回來,因為他不想再面對過去的痛苦了。所以聲聞人他對苦諦是有強烈感受的,這是第一個不同。

緣覺人他比較理智。緣覺乘的人會離開三界,大部分都是修禪定。這種人都是煩惱淡薄,所以他對痛苦的感受也不深,但是他完全是從智慧的層面去解脫的。「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或者看到佛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他悟到無生的道理,他就走了。那麼他對人世間的痛苦的感受相對比較薄弱,所以這個人要發菩提心相對容易一點。

他如果得到更深的道理,他就會把自己的層次提升,因為他知道只是思惟空觀是不圓滿的,他會從空觀裡面從空出假,開始從空性裡面觀察緣起,看到佛菩薩的功德而生起好樂,重新調整心態,啟動他第二波的修行,開始追求無上菩提。

所以結論:聲聞人是感性的人,是比較鈍根的人;緣覺乘的人是利根人,他比較理智。當然這兩種人一旦發了菩提心以後,聲聞人就比較偏重於悲增上菩薩,如果他轉得過來的話;那麼緣覺乘的人就比較偏重於智增上菩薩。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四諦跟十二因緣的操作,四諦是偏重苦諦,十二因緣偏重在愛取,他直接調伏愛取,不需要理由,不必因為三界是痛苦,他只知道愛取對他是一種障道,他就把愛取滅了,不必由痛苦的理由來刺激他,這種人利根,智慧比較利根。

這個四諦十二因緣的操作有沒有問題?這兩個對我們淨土宗都很重要,我們待會兒會說明。我們看下一個。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從大乘淨土宗的角度來修學四諦、十二因緣,和二乘人的修學在心態上有什麼不同?

【師父答疑】我們淨土宗的人,可能會重視人天乘的這個懺悔、吃素、不殺盜淫妄等等,但對四諦十二因緣是比較忽略了。但這一塊忽略掉以後,問題就嚴重了,就是你破除了外在的障礙,但是你內心的障礙沒有對治。

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四諦十二因緣,我們可以把它的系統升級,不是完全忽略,是升級。因為四諦十二因緣的操作有助於我們調伏愛取,但是問題在於它是單向思考。人天乘的法也是單向思考,二乘法也是單向思考,它只有調伏沒有引導。如果你要進入大乘佛法,諸位!你一定要培養你自己的雙向思考,就是調伏跟引導。

我不知道諸位日常生活中你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你遇到痛苦的時候,第一個,你對人生的厭離;第二個,你要立定志向——我一定要求生淨土,我一定要成佛,才能夠做出改變。如果你只是一路的遠離,其實你沒有合乎大乘種性。

大乘佛法遇到一個因緣刺激的時候,他一定雙向思考,有所調伏,有所引導。他一定要立定志向——我成佛以後我要對這個事情做出改變。當然不是現在,你要發下一種引導自己往無上菩提的力量,而不是只有厭離娑婆。

所以二乘人他們修四諦十二因緣這個法是沒有錯的,錯在他們的心態太自私了,這個是心態。所以我們到下一堂課會知道一佛乘,一佛乘這個「一」就是貫穿,會把前面的法貫穿。其實佛陀講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它是可以貫穿的。

從大乘角度,所有法門你都要學,只是用不同的心態。四諦法重苦諦,十二因緣法重愛取,這個對淨土宗是很重要的。你在思惟苦諦、調伏愛取的過程當中,把它激發到往生淨土,圓成佛道,有所調伏,有所引導,這樣就對了。

四諦十二因緣這一塊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是想問,如果是一個大乘的修行者,他的心態是大乘,可是他的行為是二乘可以嗎?就是把心態調整成大乘的,可是行為上沒做到。

【師父答疑】他是心態是大乘,他的行為就是大乘。好,請坐。她的意思其實是這樣,我們智增上的菩薩,他的行為很像小乘,所以我們很難從他的行為去判斷他是大乘小乘。因為你看菩薩戒,初心菩薩他是要共聲聞學。本來我們大乘是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但是他大乘佛法可能在初學階段會放棄度眾生這一塊,但是他放棄只是放棄行為,沒有放棄心態,就像你說的,他還是大乘。

我們這樣講好了。我們要到某一個地方,大乘佛法要到一個某甲的目的地,二乘人也要到一個地方,但前半段會走得一樣,但是到了後半段就各走各的。初心菩薩的行為會等同聲聞人,是相同,沒有錯,但是他是大乘,因為他心態有調伏力有引導力,他種下的種子不同,他種下的是一種大乘種性的種子;聲聞人他的心態狹小,他整天只想到自己,所以他種下的種子是小乘的種子。

諸位!現在我們很強調法門的不可思議——五乘法門,所以大家的觀念還沒有建立起來,還沒有建立一佛乘的思想。到了一佛乘的時候,就不談法門,談心態了。心力引導法力,不是法力引導心力,法力只能夠加持心力,它沒辦法引導心力,不可以!這個觀念我們還沒有上,我們下一堂課五乘講完以後會講到一佛乘。

我們現在的概念是這樣:我們認為五乘是片段的,人乘是一塊,天乘是一塊,聲聞是一塊,四諦、?二因緣、六度好像這個之間沒有關係,好像一個念珠散滿地。你先有這個觀念沒關係,但是到最後我會幫你找一條線,把這五個念珠串起來。到一佛乘的時候,它是一條線的,它不是一個法門,它只是一種觀念。我們把五戒、?善、四諦、?二因緣、六度這麼一個散亂的法,把它「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就是《法華經》的思想了,這個對大乘佛法很重要!

法門沒有高低,就像藥,你需要你就要吃。你這個人很少造罪,五戒對你來說就不重要了;你這個人世間感情重,雖然你行為很好,你感情太重,四諦?二因緣對你就是良藥,因為它專門治感情重的人,這個藥對你來說就要吃了。你不是說:「欸,這二乘人修的。」誰跟你講二乘人要修的?你用不同的心態去修,在修這個調伏的過程同時迴向無上菩提,所以它同樣能把你引導到成佛之道。

我們到了最後,會把諸位片段的佛法概念,五戒十善十二因緣,要把它串起來。串起來以後,你接觸到五乘的時候你就知道要怎麼去為自己調整。

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你必須為自己配藥。如果你還記得我說的話,我們剛開始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說,我可以講一部通途的《佛法概要》,但是我沒辦法講一部屬於你個人的《佛法概要》,這個我做不到,我不是佛陀。

所以《佛法概要》即將上完的時候,你要去思考怎麼佈局你自己的一套《佛法概要》。這個法門的加減,你要加重哪一塊,可能你自己要有一個佈局:這個五年之內,我先吃哪一塊。我先懺悔,那麼我就先佈局三年懺悔;最後第二個三年,調伏愛取,怎麼樣怎麼樣,你自己要有一個規劃。那當然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的問題出在哪裡。

這五乘法門,每一個法門對你都意義非凡,沒有一個法門跟你沒有關係的,絕對不可能!只是你怎麼去取舍,怎麼去調配而已。這就牽涉到你對自己有多了解了。末法時代,有法無人。我們遇到很多很多的法都還在,但是,沒有一個善知識可以幫你配藥。醫生不在了,所以你自己要知道怎麼去調配。但是我只告訴你,到最後會把它貫穿起來,這五乘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跟你沒有關係的,都有關係,只是你的輕重緩急而已。

視頻摘自:淨土教觀學苑
製作:善知識工作室
Youtube:    / @amtb-io  

播放列表 (playlist):    • 淨界法師開示  

#buddhism #淨界法師 #善知識 #念佛 #佛法 #净土宗 #淨宗學會 #淨土

淨界法師:修學四諦十二因緣法對淨土宗有何幫助?

Поделиться в: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

Скачать аудио mp3

Похожие видео

array(0) { }

© 2025 dtub. Все права защищены.



  • Контакты
  • О нас
  • Политика конфиденциальности



Контакты для правообладателе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