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羹得名、大愉快事、歲飢賑濟鄰朋〉《安士全書白話解·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Автор: 淨心聽聞
Загружено: 8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 просмотра
〈菜羹得名、大愉快事、歲飢賑濟鄰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菜羹得名》
菜羹得名(出自《宋史》)
【原文】宋太宗朝,張泌為史館,家多食客。一日上問曰,卿何食客之多也。泌曰,臣親舊多客郡下,貧乏絕糧。臣俸有餘,常過臣飯,亦不過菜羹已耳。一日上遣人伺其食時,突人,取客食去,果粗飯菜羹。上嘉之,因號為張菜羹。[按]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而三黨皆被其恩。範文正公以貧終其身,而親族之待以舉火者幾百餘家。故知慾提攜親戚,宜先從自己之節儉始。
【譯白】
北宋太宗年間,張泌任史館,家裡供著很多食客。一天,太宗皇帝問他:“你家為何有那麼多食客。”張泌回答說:“臣家這些親戚故友都住鄉下,貧窮缺糧。而我的俸糧有餘,所以他們常到我家吃飯。也不過是菜羹而已。”一天,皇上派人在他家吃飯時,突然進去,將食客所吃的飯採取去,一看果然都是些粗飯菜羹。皇上嘉獎張泌,稱他為張菜羹。
[按]春秋時齊國卿相晏子的一件狐皮大衣穿了三十年,祭祀之物裝不滿盤,而其父族、母族、妻族三族都被其恩惠。範文正公終身過著清貧生活,而親族中靠他周濟過日子的有幾百家。由此可知,要提攜親戚,應該先從自己節儉開始。
《大愉快事》
大愉快事(出自《功過格》)
【原文】羅惟德,任寧國時,一日謁劉寅,喜動顏色,曰,今日有一大愉快事。寅問之,羅曰,適有貧族十餘人,以饑荒故,遠來相告。余以向所積俸銀盡散之,舉家之人,無一阻我,是以快耳。[按]景行錄雲,富貴之家,有窮親戚往來,便是忠厚有福氣象。今人反以之為恥,以之為厭。何其陋哉。
【譯白】
羅惟德在安徽寧國府做官時,有一天去拜訪劉寅,滿臉歡愉地說:“今天有一件大愉快事。”劉寅問是什麼事。羅惟德說:“剛才有十多位貧窮的族人,因為家鄉鬧饑荒,遠來找我。我把向來所積蓄的俸銀都發給他們了,而全家之人,沒有一個阻止我,因此我很愉快。”
[按]《景行錄》上說:“富貴之家,有貧窮的親戚往來,便是忠厚有福的氣象。”現今之人反而以此為恥辱,討厭與窮親戚往來。其心胸是何等鄙陋啊!
《歲飢賑濟鄰朋》
【原文】[發明]救荒之策,有施於已然者,有施於未然者。請蠲國賦,截留漕米,勸募設粥,嚴禁糴客,此施於已然者也。開泛河渠,高築圩岸,務本節用,儲粟裕農,募民開墾,嚴禁張籪宰牛,此施於未然者也。救之於未飢,則用物少而所濟廣,民得營生,官無闕賦。若至饑饉已成,流殍(piao)滿道,而後議蠲議賑,則所濟有限,而死亡者多矣。獨言鄰朋,舉小見大也。水旱災荒,原從慳貪鄙吝所致,蓋眾業所感也。若用其心於賑濟,則未來之饑荒亦免矣。◎經雲,人壽三十歲時,有饑饉災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無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盡閻浮提,所存不過萬人,留之以為當來人種。◎婆沙論雲,人若能以一摶之食,發大悲心,布施餓者,於當來世,決不遇饑饉之災。此種救荒,尤屬泯然無跡。
【譯白】
[發明]救濟饑荒的策略,有施行於災荒已形成時的,也有施行於突荒尚未形成時的。譬如請求減免賦稅、截留漕米、勸募設置施粥之處、嚴禁糴糧囤積之商,此是施行於災荒已形成之時的措施。開挖河流渠道,高築堤岸,鼓勵百姓從事農業生產並節儉資源,儲備糧食使民眾冨裕,招募農民開壟荒田,嚴禁在河流中設置柵欄捕魚及宰殺耕牛,此是施行於災荒尚未形成之時的措施。
在未發生饑荒之前就設法救濟,則耗費的財物少而救濟的範圍廣,百姓有營生之事可做,官府也不短缺賦稅。若等到饑荒已形成,災民流亡、餓殍遍野,而後才提議減免賦稅、賑濟百姓,則所濟有限,而死亡者很多了。這裡只說鄰朋,是舉小見大。水旱災荒,原是慳貪鄙吝所致,也是眾業所招感。若能懷著仁民愛眾之心來賑濟饑荒,則將來之饑荒也免了。
◎據佛經上說:“人壽三十歲時,有饑饉災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無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盡閻浮提,所存不過萬人,留之以為當來人種。”
◎《婆沙論》上說:“人若能以一摶之食,發大悲心,布施餓者,於當來世,決不遇饑饉之災。”以這種方式救荒,更是屬於完全不留痕跡之法。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皆法菩提心,同生極樂囯。🙏🙏🙏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