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一同欣赏月夜之景,苏轼谪居黄州,宦途失意的苦闷,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Автор: 车辙痕
Загружено: Дата премьеры: 1 дек.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1 просмотро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 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 “团练副使”,却 “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元丰六年(1083 年)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于是有了这篇夜游之作。
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包含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苏轼因被贬而内心郁闷,但在这美好的月色下,他又能暂时忘却烦恼,与友人一同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与美好,从 “闲人” 的自嘲中,也可看出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