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 情景劇《又見敦煌》】瓜州~敦煌. 絲綢之路-河西走廊→18天淨心之旅 第8天:10月22日#4-3.
Автор: 正能量思維旅行
Загружено: 23 окт.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4 просмотра
• 9. 敦煌~雅丹魔鬼城~敦煌(160KM,車程約 2.5小時)→絲綢之路-...
• 8.瓜州~敦煌(120KM,車程約2小時)→絲綢之路-河西走廊→18天淨心...
• 7.瓜州~榆林窟~瓜州.(160KM,車程約3小時)→絲綢之路-河西走廊→...
• 6. 酒泉-鎖陽城-瓜州 (280KM,車程約3小時)→絲綢之路-河西走廊...
• 5.丹霞小镇~金塔(230KM,車程2.5小時)~酒泉(50KM,車程1小...
• 4.永昌~聖容寺~張掖七彩丹霞 (205KM,車程2.5小時)絲綢之路-河...
• 3.冰溝河景區~永昌 (113KM,車程約2小時) 絲綢之路-河西走廊.1...
• 2.蘭州中川酒店~冰溝河(280KM,車程約4小時)絲綢之路-河西走廊. ...
• 1.出發日:桃園→上海浦東(廣州)→蘭州. 絲綢之路-河西走廊. 18天淨...
旅行就是一場修行;放慢腳步,深入體驗並感受每一處美景所蘊含的獨特魅力。
今天漫遊敦煌,我們先去到世界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 25 公里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
那些千年石窟中流淌著的歷史的深情,讓人心生敬畏。
石窟中的石像包含著寧靜與智慧,讓人倍感安寧和力量,每一幅繪畫都是用藝術的語言訴說著人類文明的輝煌。
觸摸石壁,仿佛能感受歷史的溫度,站在壁畫前,時間仿佛停滯,我們似乎與歷史穿越,聽到古人的呼喚,感受到那千年的思念…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體中的代表窟群。
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宕泉河西岸的斷崖上。坐西朝東,面向三危山。洞窟密佈在南北長約2公里的崖面上,高約40米至50米,岩質為酒泉系礫石岩層,由積沙與卵石沉澱粘結而成,沙層疏鬆,不適於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繪為主。
晉時曾稱“仙岩寺”,十六國前秦時正式名為“莫高窟”,隋末唐初曾稱“崇教寺”,元代稱“皇慶寺”,清末又稱“雷音寺”,但都是在某一短時期內以一窟、一寺之名代稱整個莫高窟。
莫高窟的始建年代,據第156窟前室北壁上的晚唐墨書《莫高窟記》,莫高窟始建於西晉末年;又據《沙州地志》,洞窟始建於東晉永和九年(353);再據敦煌研究院藏武周聖曆元年(698)《李君修莫高窟佛龕碑》載,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門樂僔始鑿第一窟。
目前三說並存,但通常多依前秦建元二年說。前秦之後,又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前後共11個時代,歷時千年,在武周(初唐)時已有“窟室千餘”。
莫高窟窟群全長1600余米,分南北兩區,現存有壁畫、塑像者共492窟,絕大多數分佈在南區。莫高窟的北區除少數洞窟存有壁畫,其餘則是多達二百五十餘個空窟。
現編號的492個洞窟共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唐宋木構窟簷五座。
最大彩塑高35.5米(武周證聖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畫約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臺山圖”)。石窟以彩塑為主體,四壁及頂均彩繪壁畫,地面漫鋪花磚,窟外有窟簷(或殿堂)、棧道,窟窟相通相連,是以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遺存。
在古代,莫高窟南區主要是佛徒傳播佛教義理和禮拜的處所,也有少量洞窟(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第17窟)是著名高僧生前的禪房和死後存放骨灰的瘞窟。
而在北區的二百餘個徒壁、無畫塑的洞窟,則多為畫工、塑匠居住的生活窟和僧人行禪的禪窟,少數是佛徒埋葬屍骨的瘞窟。
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鬥頂形窟、中心佛壇窟等;也有一些異型窟,如南北兩壁開二至四個禪窟的覆鬥頂窟,橫寬20米左右的涅槃像窟、七佛並坐窟,高50米左右、由地面直通岩頂的大佛窟等。彩塑有佛陀像、菩薩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羅漢像及高僧像等。
壁畫題材有表現佛陀、菩薩、弟子、天王、力士、梵天、羅漢等等的單身畫像(即尊像畫);
有敘述釋迦牟尼從入胎、出生到成長、悟道、降魔、成佛等神化了的傳記性的佛傳故事畫;
有表現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犧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畫;
有描繪佛陀度化眾生的因緣故事畫;
有以漢族傳統神話為主包括道家的某些神話的故事畫;
有描繪佛教傳播中佛陀、菩薩、高僧事蹟為題材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靈異事蹟和聖跡的佛教史跡畫(包括瑞像圖);
有以佛教經典為內容的佛教經變畫。這些是莫高窟壁畫中的主要部分。
有以一佛二菩薩表現的簡單畫幅,也有包括眾多人物、飛天水鳥、重閣高樓、亭台水榭的巨制;有包括造窟主及其家族眷屬畫像以及供養者出行圖的供養畫像;
還有包括石窟藻井、壁畫邊飾,畫像、塑像衣飾的裝飾紋樣的圖案畫。
這些文物遺存,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精湛藝術的高度水準和有關時代的繪畫雕塑藝術發展的歷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國、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區古代有關宗教信仰、思想觀念、政治鬥爭、民族關係、中外往來、社會生活、民情風俗、生產技術、建築服飾、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發展演變的形象資料,具有珍貴的藝術和歷史、考古價值,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連續修建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群。
明嘉靖年間(1522-1566)莫高窟成為明朝域外之地,洞窟已無鑿建。
清康、乾之世經營新疆,莫高窟再次為有識之士重視,並輯旅途筆記刊佈介紹。
道光年間的“花門之變”,白彥虎率部逃奔沙俄,途經敦煌,對洞窟頗有破壞。
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說二十五年)莫高窟第16窟發現藏經洞(今編號為第17窟),洞內密藏近千年的絹紙書畫文獻出土,隨之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聞風而至,藏經洞內大批遺書和文物被洗掠,石窟壁畫也遭劫掠。
1921年沙俄白軍數百人竄入敦煌,紮營莫高,在窟內燒炕做飯,壁畫被火燎煙熏,刀刻塗畫,多有損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範圍內興起“敦煌學”,其研究物件主要就是藏經洞出土的文書文物資料和莫高窟藝術。
於是,莫高窟再次聞名於世。
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開始了有專職人員的管理和壁畫臨摹。
1951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對危岩進行加固,壁畫、塑像的病害始得科學保護和治理。
1961年莫高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後同日、美等國合作,加強了石窟、壁畫、塑像病害的科研和防治工作,並初見成效。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一屆全體會議批准將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石窟從建築形制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禪窟。是僧人們用以坐禪修行的洞窟。分兩類,一類為單式禪窟,主要分佈在莫高窟北區,現存73個,窟室較小,窟內有禪床。一類為多室禪窟,中央有一個較大的主室,在主室周圍開鑿較小的禪室,僧人們在這些僅能容身的小禪室中修行。這種形式源於印度的毗訶羅窟,開鑿時代較早,主要在十六國北朝時期出現,以北涼第268窟、西魏第285窟為代表。
二、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塔廟窟),即在洞窟中央建一座佛塔,信眾們進入石窟後,圍繞佛塔右旋禮拜。敦煌的塔廟窟與印度稍有不同,平面為長方形,在洞窟的後部有一個方形的柱子,直通窟頂,稱為塔柱,這是仿照佛塔的形式所建,在方形的塔柱上四面都開有佛龕,龕中各有佛像。中心柱窟的窟頂後半部是平頂,前半部為人字披頂。所謂人字披是指中國傳統建築中人字形屋頂的形式。
三、殿堂窟。是敦煌石窟中為數最多的洞窟,通常平面為方形,在洞窟正壁開一大龕。這種洞窟的空間較大,如殿堂一樣,所以被稱為殿堂窟,因窟頂為覆鬥形頂,也叫覆鬥頂窟。覆鬥形頂來源於中國古代鬥帳的形式,顯然是中國傳統建築影響的產物。晚唐五代以後的殿堂窟往往正面不開龕,而在窟中央設中心佛壇,在壇上塑像,佛像背後有背屏達於窟頂。
四、大像窟。窟內塑巨型佛像,窟前還有相應的殿堂建築,主要有第96窟(北大像)和第130窟(南大像)。
五、涅槃窟。窟中塑大型涅槃像,窟形也適應佛像而設,主要有第148窟、158窟。
六、僧房窟。主要集中在莫高窟北區。現存50個,是古代僧人們起居生活的地方。洞窟較寬敞明亮,窟中有灶、炕等生活設施。
敦煌的壁畫題材主要有七類:
一、佛像畫。
繪畫對象包括佛與弟子、菩薩、天王等,他們是被崇拜的對象,在洞窟中總是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
除了單獨的佛像外,還有千佛和說法圖。
說法圖就是描繪佛說法的場面,把佛陀、菩薩、弟子等形象都組合在一起,通常畫出一組3身或5身的佛像,中央為佛陀,兩側為佛弟子、菩薩等。
二、以中國傳統神話為題材,表現東王公、西王母及伏羲、女媧等中國傳統神話傳說中的形象。
伏羲、女媧是中國傳說中開天闢地之神,東王公和西王母是傳說中的神仙,莫高窟第249窟、305窟等窟就有東王公、西王母的形象,第285窟畫有伏羲和女媧的形象,其周圍還有羽人、飛仙、開明、文鰩等神獸。這些形象在佛教石窟中出現,說明佛教開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說明了來自中原的新型的佛教藝術開始影響到了莫高窟。
三、佛經故事畫。包括三種:
1、佛傳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生平故事。
2、本生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
3、姻緣故事。講述與佛相關的一些因果報應故事。
四、經變畫。
就是概括地表現一部佛經的主要內容,情節較多、規模較大的畫。
它不像佛經故事畫那樣單純地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綜合地表現佛經所記的場面。
經變畫是唐代以後敦煌壁畫的主要題材,也是中國式的佛教藝術的代表,體現著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和中國人的審美觀。敦煌壁畫中流行的經變畫主要有:涅槃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阿彌陀經變、觀無量壽經變、法華經變、華嚴經變等。
五、佛教史跡畫。
表現佛教歷史、傳說的故事內容。
自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以來,有關中外高僧的神異傳說廣為流傳,並在壁畫中有較多反映,為研究佛教發展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佛教史跡畫內容十分豐富,較有名的有張騫出使西域、劉薩訶瑞像、五臺山圖等。
六、供養人畫像。
出資修建洞窟的人被稱為供養人。
供養人畫像不僅反映了洞窟修建時代的人物形象,而且還是研究那個時代人物、民族、服飾以及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
七、裝飾圖案畫。
即在洞窟的頂部、龕沿周圍、四壁交接處等繪製圖案,使洞窟變得華麗。
各時代的裝飾圖案反映了不同風格的裝飾藝術。
黨河風情縣;景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區內,依託黨河河道綜合整治工程而建,屬於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景區規劃面積為3.2平方公里。
景區按照引水入河、蓄水造景、清渾分置、迴圈利用的思路,將昔日荒蕪的河灘改造成一片湖水和綠地,形成了水天一色、水清岸綠的園林城市景觀地標。
除風光旖旎的兩岸景觀外,形象逼真的西域出塞雕刻圖、華光異彩的夜景燈光、甘肅最大河中音樂噴泉、水幕電影以及中國首家室外手模印景牆都是景區的特色景點。
隨著黨河風情線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党河已成為集“風光、文化、休閒”為一體並兼顧防洪、旅遊休閒、娛樂、觀光、商貿等多功能濱水景觀帶,成為敦煌的又一地理標誌。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