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聖地…“榆林窟”外之景】瓜州~榆林窟~瓜州.絲綢之路-河西走廊→18天淨心之旅 第7天:10月21日#1-7.
Автор: 正能量思維旅行
Загружено: 20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 542 просмотра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榆林寺、上洞子,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城南70千米的榆林河峽谷兩岸的直立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屬敦煌研究院管理。
榆林窟始建年代無文字可考,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於隋唐以前的北魏時期。從壁畫風格和遊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佈面積112850平方米,壁畫總面積4200平方米。彩繪佛、道圖10856鋪,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當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 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
榆林窟大約始鑿於北魏時期;五代宋初,曹議金家族繼張議潮之後,統治瓜、沙等州百餘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暫時安定,興建石窟,彩繪壁畫,以粉飾太平。所以,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較多,佔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繪着他們的巨幅供養人肖像。
西夏、元時期,共興建和重建洞窟16個。 由於受密宗的影響,出現了水月觀音、密宗曼陀羅等前代少見的題材。
洞窟開鑿於峽谷東西兩崖上,現存43窟,其中東崖11窟,西崖32窟,分佈面積112850平方米。洞窟形制為過洞式中心柱、過洞式覆鬥頂、過洞式穹窿頂、過洞式人字坡頂四種形制,壁畫總面積4200平方米。彩繪佛、道圖10856鋪,彩塑佛、道造像244身。以壁畫和題記判斷,洞窟當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
榆林窟因缺乏確鑿的史實證據,開創時(年)代至今尚無定論。現存洞窟最早建于唐代,經五代、宋、回鵑、西夏續建,終於元。洞窟分上下層共有四十三個。東崖三十二個,西崖十一個。窟形、彩塑、壁畫的特點、題材和風格,與莫高窟基本相同,同屬敦煌藝術系統,故被稱為莫高窟的“姊妹窟”。
榆林窟洞窟形制主要有三種:
1.中心塔柱窟。主室中央建有方形塔柱,塔柱四面開單層龕並有造像,共三例。
2.中心佛壇窟。主室平面方形或長方形,窟頂呈覆鬥形,主室中央建有佛壇,以方形數量居多。西夏、元出現圓形或八角形多層佛壇,共二十九例。
3.大像窟。頂部呈穹窿形,主室正壁雕塑規模宏偉的大像,前壁開明窗,僅存一例。各類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後成定式沿用。原本東、西兩崖上層洞窟甬道前均有貫穿各個洞窟隧洞,現今由於保護洞窟之因已被封堵。彩塑破壞較為嚴重,現存塑像均經重修。
現存大象兩身即24.7米的倚座彌勒佛像和長約11米的釋迦牟尼佛涅槃像各一身。壁畫整體保存較好,根據內容、風格和用色等方面的特點,可劃分為唐代,五代、宋代,西夏、元代五個時期。唐窟共有十四個,僅第25窟保存完整。該窟壁畫構圖疏密得當,色調清麗淡雅,線描精准流暢。描繪的各類人物呼之欲出,畫出的各種器物栩栩如生,堪稱榆林窟壁畫中的經典之作。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