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 刘琨 扶风歌
Автор: qingsheng zhang
Загружено: 29 июл. 2019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14 просмотров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诗作于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当时作者受任并州刺史,九月末自京城洛阳前往并州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据《晋书》记载,刘琨自叙九月底出发,道险山峻,胡寇塞路,百姓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一路招募流亡,以少击众,冒险而进,转斗至晋阳,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当时途中所见所感和对时局的忧危忠愤的心情。 [2]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作者采用乐府旧题写作,充分反映途中的艰辛情状和胸间的忠愤,慷慨悲凉。《文选》李善注,这首诗以四句为一解,合九解成一篇。
首解四句写登程。下笔就写“朝发”、“暮宿”,是记实,也见出受命北去时行程的迅急:早晨刚出都城北门——广莫门,日暮已到了大河之北、丹水的发源地——丹水山,进入并州境内。这里,诗人用夸张笔法渲染出行色的匆忙,也透露了他急于赴国难的心情。接着写出自己两手所持的是像古代繁弱、龙渊那样的名弓宝剑;而“弯”(开弓)、“挥”两个富动态性的词,既说明他是行进在“胡寇塞路”的险境之中,随时都需要用武,也足以显现出作者一往无前的英武气概。
次解写恋阙心情。作者年轻时(作诗时也只三十六岁)正处西晋初期的安定阶段,在繁华的洛阳城里,他也曾有过诗酒从容、文友会聚的一段优游生活。洛阳城里巍峨的宫阙,是过去国家安定隆盛的标志,也是他前阶段优游生活的见证。自经变乱,现在已到了“国已不国”的地步。往事成尘,归来无日。这使他心情上不能不有所留恋,在行动上也就表现为“顾瞻”长“望”。望中最瞩目的是宫阙,是“俯仰御飞轩”。这句意思应是说,宫中廊宇高低,远望宛如急行中车辆的起伏。作者心目中,这时已经把静态中的宫中廊宇和身边行进中车辆的动态混而为一了。抚今思昔,不自禁“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三解写途中小憩。京都已落在遥远的后方,现在系马、解鞍的所在是荒寂的高山头、长松下,入耳的只有秋末的烈烈悲风和泠泠涧流的声响。这四句用了音韵谐协的偶句,着力烘染出一幅秋山穷旅图。
四解写小憩中的心情。与熟悉的京都和那里的人挥手长辞了,黯然无言,惟余哽咽。甚至空中的浮云也凝定不流,飞鸟也回旋不去。耳目所接,竟如天地万物都在助人兴悲。后两句写境,却更增强情的抒发。
五解继写一时心中所想。这时心头萦绕不去的是离家日远,前路茫茫,境地险恶,存亡未卜。在这穷荒山林中,慷慨激昂,也是徒然,只有抱膝独坐,思绪紊乱,五内如焚。这是作者胸怀、心情的真实表白。
六解写当前困境。身处穷林,惟与麋鹿、猿猴为伍。资粮乏绝,无以充饥。看看麋鹿、猿猴还有野草、山果果腹,可以游戏自得,实在令人自叹不如。经此映衬,愈见出人的困窘不堪。这解和四解一样,都叠用两个“我”字,产生了对面倾诉的亲切感。
七解写困境中的自慰、自奋。作者深知重任在身,不容徬徨,终于重提辔缰,号召部下继续前行;同时,也在绝岩中,聊自吟咏舒啸,稍畅胸怀。他的重行振作,是由于在所承受的传统思想中找到了若干支撑力量:自己当前的处境,正是古人也曾慨叹的“世衰道微”的时世;孔子在陈绝粮,就曾对弟子子路说过“君子固穷”的话,何况是我辈。他精神上终于获得了宽解。
八解是在自慰、自奋之余,又作转折,写出内心的隐忧:历史上曾有过李陵对匈奴以少击众,最后势穷力屈,过期不得归来,被迫降敌的事。李陵在降敌前也是尽忠竭力了,降敌后亦常怀归志,但汉武帝却不予谅解,反而杀了他的母弟妻子。现在朝廷多事,不暇外顾,自己孤悬一方,后援难继,困窘之情亦与李陵相去不远,不能不对未来抱忧兴叹。
九解是全篇的结尾,也是乐府常见的结束形式。但在此篇,却不是单纯的套用。从上文所写,可见作者前途艰危正多,路也正长,有如他所要歌唱的曲子一样悲而且长。哀怨深沉,实在不忍、也无心重陈了。重陈,只是使自己、也使听者心伤而已。
全诗风格悲壮,语调苍凉,感情真挚,用语简练,鲜明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全篇九解,一气贯注;逐解换韵,声情激越。既多侧面地表现了辞家赴难、身处穷窘、忠愤填膺的作者的完整形象,也真实地反映他所处的时乱世危、朝廷不振、凶荒满目的现实环境,有着史的价值。全诗辞旨愀怆悲壮,千载之下,感人犹深。 [3]
名家点评
金代元好问: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遗山集》)
元代陈绎曾:忠义之气,自然形见,非有意于诗也。杜子美以此为根本。(《诗谱》)
明代孙矿云:调甚轻逸,浅语中风致却浓。盖以兴趣运思,正是乐府佳境。又云:“忠信反获罪”此四语却粗劲,是太尉本色。(《文选集评》)
清代陈祚明:英雄失路,满衷悲愤,即是佳诗。随笔倾吐,如金笳成器,木檀商声,顺风而吹,嘹飘凄戾,足使枥马仰喷,城乌俯咽。又曰:乐府每四句一解,凡九解。酸楚淋漓,亦复不知所云。(《采菽堂古诗选》)
清代沈德潜:过江以还,越石悲壮,景纯超逸,足称后劲。又云: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故其诗随笔倾吐,哀音无次。读者乌得于语句间求之。又曰:悲凉酸楚,亦复不知所云。(《古诗源》)
清代王寿昌:志在勤王,常吐伤乱之言。(《小清华园诗谈》)
清代刘熙载:刘公干、左太冲诗壮而不悲,王仲宣、潘安仁悲而不壮。兼悲壮者,其惟刘越石乎?(《艺概》)
清代陈沆:刘桢浅狭阗寂之作,未能以敌三曹,惟越石气盖一世,始与曹公苍茫相敌也。(《诗比兴笺》)
清代成书:苍苍莽莽,一气直达,即此便不可及,更不必问字句工拙。又云:气猛神王,意概不凡,作者一生气象,于此亦可见一斑。(《古诗存》)
清代叶矫然:“维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刘琨此语,足为李陵、司马迁吐气。较桓伊之曲,尤见悲忱。(《龙性堂诗话》)
近代陈延杰:困于逆乱,摅畅幽愤,故其诗哀怨,颇似仲宣《从军》、《七哀诗》。(《诗品注》) [4]
作者简介编辑
刘琨(271-318)西晋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人。出身贵族家庭,好老庄之学。曾任并州刺史,后拜为大将军,又官至司空。忠心晋室,有爱国思想,多次出征作战。现存诗仅三首,内容悲壮,风格清拔,在晋诗中有鲜明特色。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